等到張振嶽一行從京師出發的時候,整個江南的官場已經炸鍋了。
曹文詔和宋小魯帶領的一千軍士都是經曆了關外三場血戰(東海、耀州、寧遠)的精銳漢子,千裏奔襲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是個什麼事情。所以一人雙馬,僅僅八日就如旋風一般出現在了揚州。要知道這個時候就算是六百裏加急,換馬不換人,從南京到京師至少也需要六日的功夫。所以這支軍隊的出現,讓整個南京都轟動了。
詔書是七月一日下的,七月初七被加急送到南京,留守太監和勳臣立刻聚集在誠意伯府接詔。
這一代誠意伯雖然不是留守勳臣,卻因為誠意伯為勳臣之首的緣故,一直是溝通兩京的橋梁所在。大家都很吃驚於張振嶽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兒,怎麼在一夜之間突然就變成了江南地區最有權力的存在。
巧合的是,第十四世誠意伯劉孔昭恰好還就認識這個張振嶽,而且自認是存在合作關係的。為了避免張振嶽這個還沒上任的“三合一”總督成為眾人攻擊的對象,劉孔昭宣稱,這個“三合一”總督管江南而不管南京,管衛所而不管操江,所以大家安心回去,洗洗睡吧!
就是劉孔昭這麼一句話,張振嶽南下任職最大的障礙就消失了。事實上,如果南京的留守太監和勳臣合力對抗的話,張振嶽這個“三合一”總督在江南必然是一事無成。
劉孔昭的好意隨後傳到了張振嶽的耳中,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和誠意伯府一直是睦鄰友好關係。並且張振嶽在接到宋小魯轉來的劉孔昭書信後,還特的把自己的總督治府放在了南京之外。
雖然張振嶽在劉孔昭的示意下並沒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打算,但是曹文詔、宋小魯的行軍神速還是震驚了江南官場。至少在了解到這支軍隊是七月初二才從京師出發之後,南直隸直屬的49衛的官佐們已經清楚的認識到,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絕對在己方之上的,大家都被這樣的實力給震住了。而在計劃之外,不知不覺中,這次快速行軍的舉動十分意外的為張振嶽後來的順利整軍鋪平了道路。
南京的王公貴戚可以不把張振嶽放在眼裏,不代表地方士紳也會如此。單單從製度上來說,明代的絕對是封建帝王時代製度最好的存在,但是在“士農工商”這個國本問題上,明代進步不明顯,唯一的進步可能來自於商在富裕之後可以通過良好的私塾教育讓自己的後代進入到士的階層。
這本來沒有什麼,一個製度如果發展到不能讓底層進入上層的時候,那麼這個製度差不多就也就該完蛋了。可偏偏我們中國最先富裕起來的一部分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他們通過的門給關上,然後不讓別人再通過了。明朝發展到了萬曆年間,當初通過科舉躍龍門的貧寒士子已經成功形成了強大的文官集團,他們通過左右朝局來謀取私利。於是,看似公平的科舉在他們的努力下失去了原本的積極意義。東林黨的出現就等於關上了這扇門,所謂黨同伐異,在東林黨的眼中,官場上隻有二種人,一種是我的人,一種就都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