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章 活捉四王子(五)(2 / 2)

可是朝廷上下豈會放過攻擊孫承宗的機會,於是由前任督師王在晉牽頭,一份份彈劾如雪片一般飛向大內。具體版本如下:

“孫承宗名為前哨戰,可實際折損兵馬六萬,副總兵一名,參將一名,官佐若幹。”

“寧遠理刑同知程繼偀奏稱:“遼廣繼淪奴逞四載,而襲耀州者實挑之,襲耀亦匪失計也,夫在以全軍為掩耳之計,而盜強敵之鈴耳。然濟河者沒矣,未濟之旅一奔數百裏”

奏章中程繼偀諷刺孫、馬二人偷襲耀州是“掩耳盜鈴”般的挑釁,說他們二人用來掩住自己耳朵的是山海關全部主力,而盜取的是後金這個強敵的鈴鐺,然而最終的結果是,過河的前鋒營全軍覆沒,沒有過河的後隊大軍卻一潰數百裏。”

孫承宗對此無可辯駁,因為發動這樣一次偷襲確實是“掩耳盜鈴”之舉。

大明的氣數敗就敗在一點上,沒錢。打太祖皇帝朱元璋起,這個龐大的帝國就沒有中央財政。出於減輕百姓負擔考慮,朱元璋十分牛叉的把一切費用都算完了。可他忽略了人性的貪婪,最終養出了一個士紳富、朝廷窮的局麵。

一方麵,在帝國最富庶的江浙一帶,一個士子就能隨隨便便拿出十萬八萬的銀子去買花魁的春風一度。可是在遼東,朝廷一年付個七八十萬的軍費就堅持不住了。要知道大明朝廷這個時候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四百萬兩,折合秦淮河上四十個頭牌。大明帝國原本用於富裕百姓的政策最後都落到了由所謂“讀書人”組成的官僚集團的頭上,那麼結果可想而知。這些既得利益者勢力越來越大,國家卻越來越弱。

張居正改革的目地就在這裏,這位老爺子還隻是想廢除人丁稅,按照土地的多寡來收稅,結果卻是死後全家不得好死。

萬曆設立礦監、稅監的目地也在於斯,結果卻被東林黨攻擊為史上第一昏君,全然不顧萬曆三大征的輝煌。

終於東林黨眾正盈朝了,他們的家人通過朝廷的禁海政策壟斷著大明的海外貿易,他們廢除了礦監,稅監,然後富裕的把銀子灑向秦淮河,留下自己千古風流的美名。至於朝廷沒錢的問題,他們支持加稅,但是別在他們的大本營江浙一帶加就是了。

而孫承宗自然對此知之甚詳,可他自己此時和大將馬世龍正陷於眾議哄然的境地。所以他們希望策動一次軍事出擊並獲得勝利來緩解壓力,可結果卻是給那些原本就希望他們滾蛋的清流們找到了新的理由,看這孫子打敗仗了。。。

用張振嶽的話來說,孫承宗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要想沒錯就隻能什麼都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