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同伐異,地域攻擊,各種各樣的陋習在官場上浮現出來。好在大明帝國根基還算大,雖然書呆子多,但是讀書人中總還是有張居正這樣的務實之人在,宦官裏頭即使是壞成魏忠賢這樣的,也大多還是管事的。
可東林一出,誰與爭鋒!整個朝廷的風氣就壞了,做實事的越來越少,清談的越來越多。個個都是嘴上的忠君愛國,個個走得都是雞蛋裏麵挑骨頭的路線。做的不好,有人參,做的好,一樣有人參。個別誇張如袁崇煥,和後金那是有血海深仇的存在,可清流們照應參他,罪名就是勾結建奴,而且這些無中生有的高手最終誑得隻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把袁崇煥給淩遲了,足足三千六百刀。仿佛不把別人說成國賊,不足以顯出他們是國之脊梁一般。
有了這麼一幫子人在,李成梁這類破壞民族團結的人不能活,熊廷弼這類隻知固守不懂出擊的亦不能活。所以借助蒙古人的力量去對抗建奴也被視為是勾結韃子,死罪啊!
有了這樣一幫子迂腐的人,有了這麼一個糟糕的國策製定環境,可想而知,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在關外的發展是何等的從容不迫。整個大明完全就是在坐等他們征服蒙古,征服朝鮮,最後一步步從疥蘚之疾成為心腹大患。
至於說幾次出征建奴都以慘敗收場,張振嶽和蕭嚴不同,他根本不相信由東林餘黨和滿清編寫的史書。指揮不力固然有之,但歸根結底是因為平時的基本功沒打好,就跟後世的中國男足一樣,青少年培訓不好好抓,職業聯賽不好好玩,最後折騰來折騰去,換誰來當國足主帥那都是死得不能再死了。這就是所謂的製度出問題了,跟個人能有多大關係?
而現在,一個機會就擺在張振嶽的麵前,如果能跟自己剛剛結拜的安答在這草原上拉出一支隊伍來,如同皮島上的毛文龍一般,不斷的打擊和騷擾建奴,那華夏文明滅亡的慘劇是否能夠就此避免呢?
張振嶽不敢想,但是既然自己這些人現在屁都不是,能為這個時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做點什麼都是好的,總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吧!
想明白了這一點,胸中豪氣萬丈的張振嶽站起身來道:“烏恩其安答,我們和你風雨同行,一起殺建奴。”
“哈哈哈,痛快”烏恩其笑道:“一起殺建奴!”
就這樣,在這個時空,在蒙古草原上,一支由十個漢人和三百九十八個蒙古人組成的抗滿遊擊隊成立了,狗膽包天的張振嶽也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居然以大明皇帝的特使自居,給烏恩其授了個從三品的遊擊將軍,這還真是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