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 發家致富(二)(1 / 2)

明朝這個強大的帝國居然沒有統一的中央財政製度。真正做到了地方財政能收多少就用多少,而地方的土地總量是有限的,隨著科舉取士的進行和土地兼並的加劇,可以收到賦稅的土地也在明顯下降,很多有功名之人的土地大家自然是不用交賦稅了。可是要征收的數額是固定的,所以這些最後自然是被地方衙門巧立各種名目後算到了其他老實本分農民的頭上。於是變相的,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賣地逃荒現象也變得越來越普遍,如果基層官員因為渴望升遷而開始刮地皮的話,那就真的是民不聊生了。襄城大致就是這麼個情況,隻是大李莊的情況要好些,這是因為張少寬的緣故,畢竟人家已經是官身了,而整個莊子差不多一半的地是人家的,大家耕種張老爺家的地就隻需要支付地租而無須承擔其他什麼東西。這恰恰是明代第二個弊病,士紳無須當差納糧,這無異於是用國家的財政來討好士紳。而國家財政數額堅持固定不變,於是合法農民的賦稅就進一步加大了,等待他們的結局隻有二條路,要麼讀書換命,要麼就是努力破產。

如此一來,張少寬的例子就擺在那裏,農民要想改變命運似乎隻有參加科舉博取功名這一途。

不過現在,有三個大李莊的年輕人似乎要走出第二條路來。

“大哥,咱們不能通過科舉考試博取功名嗎?”問這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在後世最不喜歡讀書的宋小魯。

張振嶽這一世性格變得愈發開朗,而在後世的時候他總是一臉的嚴肅,麵對宋小魯的問題,他笑了:“嗯,這也不失為一條路,不過你知道你大哥我雖然讀書不錯,但是對於四書五經那是一竅不通啊。而寫文章之類的,在網上寫個議論文抨擊一下社會尚可,真要做八股文章,估計是不成的。而且你扳著指頭算算,這還有多少年就是大亂之世了,真到了那個時候,讀書能濟什麼事?要不,老三,我和你二哥去做買賣,你安心在家好好讀書?”

宋小魯的腦袋立刻搖的跟撥浪鼓似的:“別,別,大哥別拿我開心,兄弟我聽大哥的,咱們當初可是說好了的,無論做什麼,都要在一起。”

跟著大哥嘲弄了宋小魯一陣之後的蕭嚴插話道:“言歸正傳,大哥,咱們現在手裏頭有了這330兩銀子,您打算帶著兄弟們做什麼生意?這可是關乎我們哥三個將來前途的大事情啊!”

宋小魯連忙點頭:“是啊,是啊,說不定大哥帶著我們就富可敵國了,將來我們就可以泛舟秦淮河,天天做新郎了。”

“滾。。。”張振嶽和蕭嚴異口同聲道。

張振嶽很自信的笑了一下道:“嗯,這個我已經有想法了,走,我們去買點好酒好肉,然後去驛站轉轉。。。”

襄城驛可不是什麼大驛站,依據大明帝國對於驛站的規定,一般重要處的驛站根據情況需要配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不等;而非重要處的驛站則為二十匹、十匹、五匹。並且各個驛站還要求儲備充足的糧食,以供過路差人食用。襄城驛所靠的驛路並非主道,所以自動被歸於非重要處了。這樣的驛站自然很難起到太多的軍事用途,他們最主要的工作也就是負責過路官員的接待工作和朝廷公文的傳遞接力。

老胡頭是襄城驛的老人了,今年五十多歲了,據說打萬曆初年起這位爺就在驛站當差了。雖說三十多年下來還是個雜役,但是人家在襄城驛這裏先後服侍過六任驛丞,那要資曆可是很有資曆的了。最早的時候,老胡頭是個送信的公差,後來又負責押送物資,再後來協助驛丞處理驛站雜事,年紀大後就被安排負責每日驛站日常食材和耗品的采購,也算是個不錯的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