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製。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的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曆,“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趙翼《陔餘叢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時表時獨特、曆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中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米修兔十二時辰養生寶把《黃帝內經》的十二時辰養生法,通過計時工具,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隨時提醒人們科學養生,從而讓每個人都懂得用《黃帝內經》養生,讓科學養生得以普及,這對改善人們體質,提高人們生存質量,無疑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下麵對十二時的名稱逐一詮解溯源,以便讀者了解它們的詞義、來源和用例。
夜半折疊編輯本段
“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當日淩晨1時(北京時間,24小時製,下同)。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孔穎達在為《春秋·莊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一句作疏雲:“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天色由黑到亮的這段,都稱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中國現在的農曆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盡管古代典籍中對於“朔之始”還有以“平旦”或“雞鳴”等為起點的多種不同說法,但是,人們總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曆法的。
“夜半”一詞常被文人用於詩詞之中。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不勝枚舉。
子時
讀音:【z?shí】
子時是指內丹術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開始起火的時機,又稱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時,因為子時是六陽時(子、醜、寅、卯、辰、巳)的開始.所以《類經圖翼》上說:“子者陽生之初。”冬至也是指這個意思,如《通諱·孝經援神契》上說:“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陽始至稱為一陽生,或一陽來複,在《易經》卦象上則用複卦來表示。因為複卦上五爻是陰“—,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為陽“一”.這個卦象常為氣功古籍所采用。但這隻是個比擬,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說的,“火候不作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虛比”。所以什麼時候到了該起火的子時,要按照練功過程中的景象來掌握。也如《還丹複命篇》中說的,“練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可以起火的子時,在內丹術中分為兩種,即活子時與正子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點整至淩晨1點整)。鼠在這時間最活躍。
早子時與夜子時
早子時與夜子時(“早子時(也稱‘子正時’)”和“夜子時(也稱‘子初時’)”)的出處
研究中國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時是自古以來也是在中間換日的。
李淳風在唐朝製定《麟德曆》時,就在《新唐書·曆表》中明確指出:“古曆分日,起於子半”,以子時的中點,即零時十二點,為一日之始。
曆史觀念
漢初伏生的《尚書大傳》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在明朝時,就有“夜子時”這個觀念。王逵著《蠡海集·曆數》(見:“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或“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典漏刻部總論”):百刻之說,眾說紛紛,莫有定論,惟一說類優。以為每刻得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於十二時該五百分,如此則一時占八刻零二十分。將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卻將二十分零數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又趙緣督一說,將十二時各分八刻,計刻九十六刻為大刻,卻將餘四刻每刻分作六十分,四刻作二百四十分,每一時中又得二十分為小刻,如此則一時之中得八大刻,複有二十分小刻,截作初初正初,各得一十分為微刻也。其它或以子午二時各得十刻者,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者,或以夜子時得四刻者,皆非也……然夜子時之說,隻是在夜半之前,故稱夜子正。如冬至為起曆之端而居中氣,其前亦係十一月也。是以夜子正在亥時之後,故隻有初刻而無正刻;(早)子時卻隻有正刻而無初刻,其意可見也。(這幾段文字記載古代如何用“漏刻”計時的方法。“漏刻”是一種計時的工具,以銅壺儲水,漏水滴看刻度來測量時辰。“漏刻”的構造可以參見“古今圖書集成”。第一段與第二段文字隻是定義一個時辰等於八刻零二十分。第三段講其它時辰定義的方法有誤,第四段是講子時的定法,由第四段的文字可知,亥時過後的一小時(有初刻,無正刻)為“夜子時”,即23:00-24:00這一小時。既然有夜子時的觀念,便隱含一日始於“夜半”的意思,即始於0:00。否則,何必將子時分割為兩部分?是以古人換日應該不是以23:00為分界。這裏的古人究竟是多古?據“四庫總目提要”中的記載,前人認為王逵是宋朝人,但是據紀昀他們推測,王逵應該是明朝人,其思想受邵雍影響很大。總之,在明朝以前,“夜子時”這個術語就已經存在。到底“夜子時”更早出現於何朝代?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證據,有待考證。)
命理探源
命理探源【卷五】
論時刻及夜子時與子時正不同萬育吾曰:晝夜十二時,均分百刻,一時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準大刻一,故共為百刻也。上半時
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後為小刻為初四。下半時之大刻亦曰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後小刻
正四。若子時,則上半時在夜半前,屬作日,下半時在夜半後,屬今日。亦猶冬至得十一月中氣,一陽來後,為天道之初耳。古曆每時以二小
時為始,乃各繼以四大刻,然不若今曆之便於籌策也。世謂子午卯酉各九刻,餘皆八刻,非是。《星平大成》雲:餘初不明一夜字,詢諸監中
友人始知。子正者,今日之早,非作日之晚也。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觀十二生肖陰陽可知,牛兔羊雞豬屬陰,其蹄爪雙偶,蛇
陰甚,不見足。虎龍馬猴犬屬陽,其蹄爪單奇,獨鼠前兩隻腳屬陰,四爪,後兩隻腳屬陽,五爪,故夜子時屬陰,而子時正屬陽。如康熙辛未
年十二月十七夜子時立春,十七亥時末刻,尚未立春,若不知此,必差訛一年矣。
按:假如甲寅年,正月初十,辛酉,夜子時立春,其人正月初十日,午後九點後,十一點前,亥時生,即作癸醜年,乙醜月,辛酉日,己
亥時推。如在初十日,午後十點後,十二點前,夜子時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辛酉日,庚子時推。(用壬日起庚子時。)所謂今日之夜,
非今日之早也。如在初十日,午後十二點後,一點前子時正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壬戌日,庚子時推,所謂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若
夫推行運之零借,命宮之過氣,尤當知此。
雞鳴
“雞鳴”,《辭源》注為:“兵器名。”《辭海》則注道:“《詩經·齊風》篇名。樂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別稱。”這兩部工具書都缺注了十二時中的“雞鳴”的詞義。
從字麵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醜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讚頌雞雲:“守夜不失時,信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於此例的句子裏,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等。
醜時
拚音:【ch?ushí】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製。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上午1時正至上午3時正)。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