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蔬菜大超市
環球
作者:夏語冰
在美國,有一種農夫市場(farmers’market),一般說來,每個城市都會有至少一家。市場裏,附近農民可以直接拿自家田裏種的東西過來賣,一般都是最新鮮、最健康的。
很多人說,在設置、營運方式等方麵,農夫市場跟我們的農貿市場不太一樣。除了能買到好東西,在農夫市場逛,非常有樂趣。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現在,去農夫市場買食物漸漸成了美國民眾最主要的食物購買方式。過去幾年來,農夫市場越開越多,大大方便了民眾。但是,在沒調查清楚需求量的前提下,市場越開越多,導致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美國農民都抱怨菜不好賣,錢不好賺。
農夫市場困境越開越多 農民賣菜越來越難
上世紀70年代早期,約翰?斯賓內特就開始在馬薩諸塞州佛羅倫薩一家農夫市場做生意了。他賣圓滾滾的西紅柿、南瓜以及小的無花果樹等。這些東西,都是他自家農場裏種的。
《紐約時報》說,在美國,農夫市場越來越受歡迎,斯賓內特的受益也越來越好。農夫市場已成為人們購買食物的主流,斯賓內特的生意卻越來越難做了。他說,與過去幾年比,他的利潤少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有類似苦惱的,絕不止斯賓內特一個。
瑞克?維斯科在馬薩諸塞州“先鋒穀”的農夫市場賣菜已經賣了13年了。他說,與5年前相比,他的利潤少了一半。
美國的農夫市場一向以新鮮、有序著稱,幾乎每座城市都至少會有一家。除了買菜,可能還提供桌椅,供購物者小坐、吃東西。新開的農夫市場離一般的社區越來越近,民眾買新鮮食物越來越方便。
農夫市場很受一般民眾歡迎,連大人物也難抵誘惑。2009年,白宮附近開了一家農夫市場,曾吸引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前去光顧。
市場供大於求 顧客就是那麼一些
很多美國農民說,現在,農夫市場越開越多,已經發展到了供大於求的地步。新開的一些市場會搶老市場的“忠實顧客”。
如此一來,老市場的農民必須增加販賣時間,賺到的錢才能與前幾年賺的持平。他們因此少了在田中作業的時間,販賣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這是一塊很小的蛋糕——要再分,實在太難了。”斯賓內特說。
去年夏天,單在“先鋒穀”一個地方,就有23個農夫市場。
“需求量有個確切的數字,如果你在需求之外拉長戰線,你的收入就會減少。”維斯科說。他覺得自己的生意被今年新開的一些市場深深地傷害了。
“我們這是馬薩諸塞西部,我們這不是紐約市,我們這不是波士頓。”維斯科說,“我們這兒是有顧客,但不夠撐起一個大市場。”
《紐約時報》說,移民多的地方,這個問題似乎顯得更尖銳。在西雅圖,過去幾年來,農民從一家市場轉移到另一家市場。
“我們有這樣一種思想:在每個街角,我們都有一個星巴克。”加利福尼亞州一家農夫市場主管布裏奇特?莫蘭說,“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每個街角有一個農夫市場呢?但是差別在於,農民要自己種東西,然後要自己把它們運到市場裏來。”
去年,因銷售量下降,額外的物流費用增加,新澤西農場主、市場主戴爾?戴維斯已經“砍”掉了3個農夫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