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教師的“平常心”(1 / 1)

小學語文教師的“平常心”

杏壇抒懷

作者:王向東

近日看到台灣高僧星雲大師關於“平常心”的一段話,頗有感觸。他說:“何謂平常心?當吃飯時,把飯吃飽;當處事時,把事做好;當講話時,把話講好;待人恰如其分,凡事有分寸、盡責任,隨緣隨分,就是平常心。”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新理念、新方法紛至遝來、層出不窮,語文教師想踏浪而行卻又覺得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於是有些舊的東西又“沉渣泛起”。如何才能擺脫習慣桎梏,盡快成為課程改革舞台上的翩翩舞者呢?懷揣一顆“平常心”至關重要。

於是,所有的問題都聚焦於此:小學語文教師到底當做什麼?

當重習慣培養這條主線。習慣,是關乎人一生的東西。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沒有理由不將學生的習慣培養貫穿始終。

從小學語文課程特點來看,除了讀書、寫字姿勢等外顯的學習習慣外,內隱性習慣特別是語言文字運用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修訂版的“課標”特別強調:“語文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我們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特性,重視學生語文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葉聖陶先生也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麵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麵說,是養成一種習慣。”葉老的這句話道出了語文學習的規律。拿培養學生語感來說,關鍵是要讓學生強化語言的習得機製,最終建立起一種正確的語言習慣和敏銳的語言直覺。這就提示我們,學生的字怎麼才能寫好看,話怎麼才能說明白,文章怎麼才能寫通順,都是習慣在起作用,“習慣成自然”。聽、說、讀、寫等運用語言的實踐性活動,都必須要形成習慣、技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才管用。因此,習慣培養應該兩手抓,在日積月累的讀書、思考、練筆等習得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外修姿態行為,內強心智反應。在這一過程當中,慢慢地、不知不覺地達成外在行動和語言文字運用內在心理的“自動化”,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就提高了。

當抓識字寫字和讀書兩個重點。“識字”對入學後兒童的發展意義重大。從語文學習的角度看,它首先是要為日後的學習(主要是閱讀)打好基礎;從促進大腦發育的角度看,它能在兒童口語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後,通過識字活動中所必須參與的視覺、聽覺、動手等多條渠道獲取外界對大腦的綜合刺激,在繼續發展和完善口語的同時,強化大腦各區的神經聯係與貫通。基於此,在小學低年級,紮紮實實地抓好學生的識字寫字意義重大。

讀書,是最主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通過閱讀,可以識字認詞,積累語言材料,建構言語模型,把外在的信息整體內化在自己的心理層麵上,最後積澱於身心組織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水平;通過閱讀,可以了解曆史、感悟人生,可以陶冶性情、涵養人格,可以讓學生完成心靈的裝備、增加文化的底蘊,充分吸收“陽光雨露”,像野花野草一樣快樂而自然地成長。那麼,當如何讀書?古人對此有著很寶貴的經驗。朱熹說:“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唐彪認為,“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他們為什麼都強調“熟讀”呢?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陸世儀依據心理學原理,說得非常明白:“凡人有記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後,知識漸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人凡有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讀熟。”因此,讓學生熟讀記誦,符合語文學習規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極好途徑。

不管風雲如何變幻,若是我們能秉持“平常心”,踏踏實實做好平常事,抓好這兩“點”一“線”,則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