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筆記中的西藏
論點摘編
清代筆記中的西藏
韓殿東、馬元明和蔣誌群在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上發表文章說,有關清代西藏的史料,多見於《清史稿》《清實錄》《東華錄》《東華綠錄》等正史。另有後人整理、點校的數十本清代筆記,也將西藏納入關注的對象。清代筆記卷帙浩瀚、內容豐富,記載了大量有關西藏的史料。這些筆記既可以與《清史稿》《清實錄》等正史相互印證,也可補正史之不足。筆記中的史料涉及清政府數次用兵西藏、駐藏大臣設置、章嘉呼圖克圖等內容,體現了清代中央政府鮮明的國家主權意識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決心,也為我們更全麵、更客觀地了解清代的一係列治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試論《樂論》詩性言說的特點
張學海在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上發表文章說,《樂論》是藏族古代音樂理論著作,它總結了13世紀西藏音樂的實踐經驗,闡述了藏族古代音樂創作和表演思想,揭示了音樂藝術的一般美學規律,至今仍對藏族的音樂實踐產生重要的影響。作者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讚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四代祖師,精通五明,更在我國民族關係史上,為祖國統一做出了卓絕的貢獻。《樂論》是他在音樂理論方麵的著作,在藏族文化史上被後代的藏族學者反複注疏和闡釋,成為藏族音樂理論的經典。《樂論》用詩歌的形式,采用大量的形象舉例和豐富的比喻手法,闡述了音樂的基本規律,使《樂論》形象化,引發人們的想象,反映了藏族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和人文思想對音樂的影響。
試論《樂論》詩性言說的特點
張學海在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上發表文章說,《樂論》是藏族古代音樂理論著作,它總結了13世紀西藏音樂的實踐經驗,闡述了藏族古代音樂創作和表演思想,揭示了音樂藝術的一般美學規律,至今仍對藏族的音樂實踐產生重要的影響。作者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讚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四代祖師,精通五明,更在我國民族關係史上,為祖國統一做出了卓絕的貢獻。《樂論》是他在音樂理論方麵的著作,在藏族文化史上被後代的藏族學者反複注疏和闡釋,成為藏族音樂理論的經典。《樂論》用詩歌的形式,采用大量的形象舉例和豐富的比喻手法,闡述了音樂的基本規律,使《樂論》形象化,引發人們的想象,反映了藏族傳統社會生活方式和人文思想對音樂的影響。
宋代藏族部落地區糾紛解決的法律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