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新年:我們與天山共度十四勇士冬季穿越“狼塔古道”
特別策劃
作者:羅能岩
2013年元旦期間,一篇有關14人冬季首次穿越“狼塔”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失蹤”事件的報道,引發了全國網友的關注。“蝴蝶效應”使得這則消息在短短的幾天內發酵膨脹,其結果是當地政府高度緊張和關注,各級救援組織迅速將可能發生的救援行動升級,疆內外戶外愛好者更是密切地關注著事情的發展。
風起微瀾:網友牽掛14勇士
2014年元旦前後,一場由網名“樹”組織的冬季“狼塔”穿越活動引起疆內外網友的普遍關注。
本次活動共有11名隊員、3位領隊共14人,他們分別來自新疆、湖南、廣東、浙江、北京等地。
進入“狼塔”線,穿越隊伍攜帶有海事衛星電話一部,GPS導航儀3部,完全可以滿足穿越行動對外的通信聯絡和線路導航之用。但為了節約用電,衛星電話通常是關閉的。因此領隊要求隊員進山前通報家人:山內8天沒有手機信號。從2013年12月28日中午起,手機信號可能中斷, 30日時穿越隊伍在蒙特開曾達阪。
由於內地隊員家人對穿越情況不太了解,其後,一篇有關“15人冬季首次穿越‘狼塔’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失蹤’”事件的報道,引發了全國網友的關注。“蝴蝶效應”使得這則消息在短短的幾天內發酵膨脹,眾多人士對這15人的安危抱著巨大的擔心。(實際上,穿越行動共有14人。)
2013年12月26日,其中一名隊員的姐姐“玲玲大人”在網上跟帖,說弟弟27日的飛機從上海飛新疆,父母哭得天昏地暗都阻止不了,沒辦法,隻希望那邊(新疆)警察能封山。”
經曆了太多次救援,特別是古道救援的新疆山友救援隊總隊長楊軍,也第一時間在小羊軍團網站及個人微博上發布消息,提醒這些喜歡戶外運動的山友謹慎穿越,並將此次穿越活動可能發生的救援確定為“觀察並收集信息”。這是救援級別中的低危險級救援。
也有熟悉情況者發布微信說:“我了解‘樹’,他心思縝密,經驗豐富,相信他們會順利穿越。”
天山見證:我們穿越蒼山古道
2014年1月3日下午5點,“樹”帶領的第一期冬季“狼塔”穿越隊伍全體隊員到達呼圖壁106煤礦處,與接應車輛彙合,用時7天。在此前的中午1點,已經開始有手機信號,領隊將順利出山的消息通報給了外界。
穿越隊伍完全按照計劃時間表和路線行進,前3天氣溫比較低,最低溫度達到-25℃。翻越蒙特開曾達阪進入“狼塔”核心區域後,氣溫回升,最高溫度接近-5℃。2014年1月1日,到達阿日相,泡溫泉休整了半天,享受了一段非常休閑的“狼塔”時光。1月3日下午5點順利出山,與接應車輛彙合。順利完成了這次冬季“狼塔”穿越活動。
作為領隊,“樹”曾經參與過2013年8月22日和9月24日的兩次“狼塔”救援,非常清楚“狼塔”救援的難度很大,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在接到呼圖壁縣應急辦的勸阻電話後,領隊組認真研究並製定的路線預案,計劃帶隊伍先到巴侖台的蒙古冬季牧場深入3天,對每位隊員的體能和裝備做個全麵的實地測試。期間如遇天氣聚變不適宜穿越或隊員體能不合格,馬上撤退。巴侖台蒙古族牧人冬季牧場有牧民活動,也有馬匹和牧屋,很安全。同時,冬季“狼塔”線上最寒冷的路段就分布在巴侖台的蒙古冬季牧場。在隊伍進入冬季牧場後天氣晴好,氣溫也在預測之內。夜間最低氣溫為-25℃,經過兩天行走測試,隊員的體能非常好,身體狀態良好。於是,隊伍嚐試著翻越南北疆的分界線蒙特開曾達阪,蒙特開曾達阪海拔高度3960米,是完整穿越“狼塔”線的關鍵點。30日下午6點,全隊成功翻越蒙特開曾達阪,翻越難度和預期的基本一致,最終才有了這次冬季“狼塔”線的完整穿越。
“狼塔”之路:最美麗的危險
“狼塔”古道是以南北方向穿越中部天山的一條徒步探險線路,北起昌吉回族自治州,南達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早在2003年,著名探險家王鐵男率隊從呼圖壁林場出發,曆經9天,抵達和靜縣巴侖台鎮的古仁格勒村。這條以南北方向貫穿中天山的徒步探險路線被命名為“狼塔之路”。後來,又派生出了相對較簡單的兩條徒步線路“狼塔A線”和“狼塔B線”。於是,這條貫穿天山南北的路線,就被戶外運動愛好者們稱作“狼塔C線”,全程約120公裏。
“狼塔C”線基本沿著河源峰東側行進,河源峰海拔高度5290米,也被稱作“狼塔”,意為有群狼守護的塔山,這也是“狼塔之路”名字的由來。“狼塔C”是一條古老的天山驛道,也是牧民們祖祖輩輩使用的換季路線。20世紀70年代,呼圖壁縣為了更好地利用“狼塔”地區的牧業資源,在河穀兩側的峭壁上開鑿了許多棧道,以方便牧民轉場使用。這就是戶外運動愛好者口中的“空中棧道”。
隨著戶外探險活動在國內興起,“狼塔C”以其獨特的天山風光和高難度已經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知名度極高的徒步探險路線。2011年,以“樹”為領隊的5位戶外運動愛好者又開發出了從和靜縣巴侖台鎮古仁格勒村,至昌吉市廟爾溝農大林場的穿越路線,這是又一條穿越天山南北的徒步探險路線即“狼塔V線”,以及與“狼塔C”的組合路線的“狼塔C+V線”。“狼塔C+V線”全程約200公裏,需要翻越9座達阪,已經成為國內頂級的徒步探險路線。
“狼塔之路”穿越的中天山腹地,也是整個天山山脈山體最為寬厚的區域之一,山勢變化複雜,河流眾多,水流湍急。氣候有垂直分布的特點,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則逐漸加大。一般來說,海拔4000米左右為永久積雪和冰川帶;雪線以下至海拔2700米之間為高山裸岩與高山草甸帶;1700米至2700米高度之間為雪嶺雲杉分布帶;1700米以下為山地草原帶。
蒙特開曾達阪為南北疆的分界線,南北兩側氣候有明顯差異,北邊的呼圖壁一側氣候濕潤,而南邊的和靜縣一側氣候較幹燥。在海拔3800米的地方,年平均氣溫在零度左右,常常有陣雨,陣性大風和冰雹,即便是夏季,夜裏也會降到零度以下。冬季最冷可達-40℃。但在呼圖壁一側的河穀裏,由於逆溫帶效應,即便是在最寒冷的冬季,最高氣溫可以達到零度左右。
蒙特開曾達阪南側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轄,以信仰佛教的蒙古族為主;北側則屬於昌吉回族自治州管轄,以信仰伊斯蘭教的哈薩克牧民為主。蒙特開曾達阪南側就是戶外運動愛好者口中著名的“狼塔”高山牧場,屬於土爾扈特部蒙古人。公元1771年,從中國遷徙到伏爾加河下遊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爾扈特部族,由於不堪忍受沙俄王朝的種族滅絕政策,在其首領渥巴錫汗的率領下,扶老攜幼,丟棄大量家什器皿和錢財,驅趕著500萬頭牲畜,毅然從伏爾加河下遊的阿斯特拉罕出發,浩浩蕩蕩,橫穿哈薩克草原,向著中國的西北地區前進,經過半年多的長途跋涉,終於在1771年6月底全部回歸祖國,勝利地完成了一次震撼中外的民族大遷移。這片草原就是乾隆皇帝劃給他們的牧場,當時劃分給他們的牧場還包括巴音布魯克大草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