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財政的概念
財政是一個經濟範疇,又是一個曆史範疇。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早在奴隸社會就已經出現,經過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財政始終存在,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發揮其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財政的產生與發展
在市場經濟體製的環境中,作為資源配置主體的市場,向人們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產品和勞務,如食品、住房、衣物、家具等等。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被個人和家庭分別消費,是單獨受益的產品和勞務,它們被稱作“私人產品或勞務”。但人們僅依靠這些產品是不夠的,人們還需要另一類產品和勞務,如國家安全的防務、為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社會管理、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社會公益事業等,以及一些大型的電站、水庫、公路、橋梁等等。這一類產品和勞務是整個社會共同受益、聯合消費的,被稱為“公共產品或勞務”。
“私人產品或勞務”人們願意通過購買進行消費,而“公共產品或勞務”人們不願意通過購買進行消費,而是通過“免費搭車”進行消費。其原因在於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對抗性。人們在消費公共產品時,不能排除他人同時也消費該產品。如街上的路燈誰都可享用;在軍隊的保護下,人人都能享受到國家的安全,這些不會被誰獨占。而且,對公共產品來說,新增他人參與消費的邊際成本為零。這就使得公共產品存在“免費搭車”問題,即存在著假若有人購買公共產品,而他人可以免費享受該產品。在現實中,公共產品很少由個人提供,基本上由政府提供。而且公共產品的純度越高,“免費搭車”問題越嚴重。
公共產品的生產隻能由公共經濟來解決。因為企業和個人生產公共產品不可能在市場中獲取利潤,這就是市場失效。公共經濟的作用就是以非市場機製的方式去克服和糾正市場失效。政府通過征稅為公共產品的生產提供費用來源。西方國家把財政稱為公共財政。
財政在我國被稱為國家財政,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活動。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它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聚集一部分社會財產,並通過再分配、使用和管理以保障其職能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經濟關係。
二、財政的一般概念
從財政的產生與發展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財政這一曆史現象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其收支內容、形式、服務對象和所體現的分配關係,盡管有其特殊的本質,但財政具有一般特征,即共同的屬性。不同社會形態下的國家財政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有以下三個:
1.財政是分配社會產品的一種形式
國家財政是社會再生產過程分配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它都是對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分配,屬於分配範疇。財政的收支雖然表現為實物或貨幣形式,實際上分配的是社會產品,是部分剩餘產品。在國家產生後,財政收支這種分配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關係,是所有國家財政的共同本質屬性。
2.財政分配的主體是國家
任何社會形態下的財政,都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而利用“公共權力”對一部分社會產品進行的分配。財政分配的方向、數額、範圍、結構都是按照國家提供“公共產品”的需要進行的,財政分配體現了國家的意誌。在分配過程中,國家處於支配地位,財政分配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
3.財政分配具有強製性、無償性的特征
強製性是國家憑借其政治權力進行強製分配,這種分配不受所有權的限製。無償性是指財政分配不具有直接的償還性。在任何社會形態下,財政是國家為了維持其自身存在和行使職能的需要,依靠“公共權力”強製地、無償地參與對社會產品的分配。
由此可見,所謂財政是國家為履行自身職能的需要,憑借其權力,強製無償地參與社會產品分配而形成的以國家為主體的一種特定的分配。
第二節 我國社會主義財政的特征
我國社會主義財政除了具有任何社會形態下財政的一般特征外,還有其自身的特征。我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製占主導地位,這就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財政分配有別於其他社會形態下的財政分配。
一、社會主義財政的基本概念
我國社會主義財政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製占主導地位的基礎上的,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主體的,為滿足全社會的共同需要,利用價值形式,強製地、無償地參與部分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關係。
1.社會主義財政分配的主體
在無償還性特征的分配中,產品分配並不是自發產生的,它必須有分配的主體。國家以“公共權力”行使者的身份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在這裏,國家是財政分配的主體。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同樣存在,同樣是財政分配的主體。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是以政府和所有者雙重身份所進行的分配。在這裏,國家以政權行使者的身份參與產品分配,和國家與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分配是完全相同的,這些分配都是強製的、無償的。在這些分配關係中,國家是分配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