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農2號的選育與推廣
一、北農2號的選育
1.育種目標:在保證足夠畝穗數前提下主攻大穗大粒
育種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選育前所未有的作物良種,本身帶有一定的探索性和風險性。育種工作的第一步,是製定切實可行的育種目標。育種目標就是對新育成品種的設計和具體要求。一個優良的小麥品種應具備多穗、大穗大粒等產量性狀,以及抗寒、抗病、抗倒、早熟、適應性強等其它農藝性狀。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產性,特別是在我國人多地少條件下,這應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獨具的特色。產量指標的確定既先進又要穩妥,“先進”是第一位的,即新育成品種的產量潛力必須超過老的品種、未來的品種又必須超越當今的水平,這樣育種事業才能有所創新。
育種中往往包含兩個乃至若幹個負相關性狀,如大穗與大粒,多穗與大穗,高產與優質等。這會增加育種工作難度,但並非不能實現。實際上,許多育種目標都是以聚合負相關性狀為前提製定的。隻要我們親本選配得當,選育手段合理,就能實現這種目標。
解放以來,北京地區小麥畝產由50公斤上下提高到300公斤左右,然而推廣品種的產量潛力增加不。如50年代中期推廣的農大183,產量潛力可達400公斤上下,而80年代推廣的豐抗號品種,也不過450公斤左右。小麥單產的迅速提高與品種產量潛力的緩慢增長,出現越來越大的矛盾。生產上缺乏高產潛力的小麥品種,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單產的進一步提高。因此,選育高產小麥品種以應生產之急-需,是每一個育種工作者所麵臨的首要問題。
10年前,我們曾提出選育畝產500~600公斤小麥新品種的設想,並把大穗育種作為小麥高產育種的主要方向。因為小麥的產量取決於畝穡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三個產量因子的乘積。從這種意義上講,育種工作的使命在於選育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三者乘積達到最大值的基因型。
以往,北京地區推廣的小麥品種屬於多穗型。一般栽培下畝穗數可達50萬以上,但產量依然不高,主要原因是穗粒重低。這種多穗型品種過密容易倒伏,過稀則因穗小而難以高產。表明小麥單產突破500公斤的關鍵在於選育既能獲得足夠穗數,又在較大密度下穗粒重高的品種。“在保證足夠畝穗數前提下主攻穗粒重(大穗大粒)”的育種方向,就是在這種設想下製定的。
工作初期,有些人對這種育種方向很不理解,認為北京地區的小麥品種天經地義地屬於多穗型,大穗型品種不抗寒,晚熟,斷言這種品種到地球毀滅也搞不出來。
合乎科學真理的設想富於無限生命力。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終於育成了第一個大穗型品種北農1號(7122)和多穗、大穗品種北農2號。實現了多穗與大穗、大穗與大粒、高產與抗逆(旱、寒、病等)的聚合,為小麥高產育種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
2.親本選擇:多穣與大穗大粒聚合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配製雜交組合時首先考慮的是把多穗性與大穗性聚合起來。當然,如上述,抗寒、抗病、抗倒、早熟等農藝性狀必不可少。北農2號的育成就是這種嚐試的成功一例。其母本80-37753,是作者在1979年從中選出的優異單株。
經過單株選擇,篩選出優異單株::株高78厘米,分蘖力極強,單株有效穗16個,抗寒,抗病,主穗小穗數21個,千粒重52.5克。把多穗性與大穗性聚合到一起。中麥5036的穗層不整齊性也伴隨了進來。
北農2號在高產栽培下畝成穗45~55萬,每穗30粒上下,千粒重43~45克。使穗、粒、重三因素協調地得以發展,產量潛力大大提高。1990年,北京市南郊農場50畝適期播種的北農2號平均畝產562.5公斤,180畝稻茬麥平均畝產452公斤,證明以大穗提高產量潛力的育種方向是正確的。
3.區試和抗早節水試驗:連續六年產量第一
北農2號自1985年參加品比試驗和區試以來,到1990年,已在聯合抗旱鑒定(1年)、北京市高肥組區試(3年)和“節水農業”試驗(2年)中連續六年獲得第一名和最好評價。六年平均每畝淨增產43.9公斤,成為自豐抗號品種來育成的增產幅度最大的品種,也是當前北京地區最高產的小麥品種。北農2號在北京地區高肥組區試和“節水農業”中的表現。
北農2號在市級各類試驗中,包括三年區試,產量均名列第一。一個品種在長達六年之久的試驗中一直保持第一,並非易事。這表明它既具有高產穩產性,又具有抗旱性,以及對不同土壤、不同肥力水平和不同年分氣候條件的廣泛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