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疼痛專台(1 / 3)

一、診治要略

引起疼痛的原因一般有:外感、內傷七情及飲食、勞倦、外傷等方麵。

(一)外感六淫

風邪傷人常引起疼痛。如外感風邪除惡風、惡寒、鼻塞、流涕等症狀外,常伴有頭痛、項背強痛、骨節酸痛。《素問·骨空論篇》:“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指出了風邪襲表可出現疼痛症狀。寒邪是引起疼痛的最常見原因。如臨床上常見的胃脘痛,大多因為寒邪直入中焦引起的胃腸氣機阻滯。少腹痛引睾丸之疝氣痛,也是由於寒邪客於肝經之脈所致。《素問·舉痛論篇》雲:“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暑邪有陰暑、陽暑之分,無論陰暑陽暑,都有疼痛的症狀。如張介賓在《景嶽全書》中說:“陰暑者……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酸疼等症”,“陽暑者……病為頭痛煩躁,肌體大熱……”。濕邪亦為致痛因素,如金·李東垣《脾胃論》雲:“如身有疼痛者,濕”。《素問·痹論篇》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濕氣勝者為著痹”。燥邪傷人也可引起疼痛,如外感燥邪,除見口鼻幹燥、咳嗽、少痰或無痰等症狀外,還可有咽痛、頭痛、胸痛等症狀。火邪致痛也是多見的,如外感熱邪,客於上焦,出現咽喉腫痛。

(二)內傷七情

《素問·舉痛論篇》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異常的情緒變化導致氣機紊亂和髒腑功能失調,引起疼痛的病理表現。如:喜笑不休可出現胸痛和上腹痛;大怒後常引起頭脹痛、胸脅痛;思慮日久可出現納少、脘腹脹痛。

(三)不內外因

(1)飲食致病因素。暴飲暴食,導致食滯中焦,可出現胃脘疼痛;過食生冷,寒傷中陽,可出現脘腹冷痛;飲食不潔,腐敗食物聚於胃腸之中可致腹痛。

(2)勞倦致病因素。主要指體勞、心勞、房勞過度。過勞則氣血精微消耗,導致虛性疼痛發生。

(3)外傷蟲咬。創傷、跌打損傷、持重努傷、燒傷及蟲獸咬傷都直接作用於人體的肌膚或筋骨,造成損傷而引起疼痛。

以上諸多原因導致經脈氣血運行障礙,“不通則痛”。《靈樞·刺節真邪》雲:“用針之要,在於調氣”,可見針灸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痛則不通”,“通”即指氣血運行流暢、正常,無阻滯現象。針灸可以行氣行血,起到通的作用,故可以取得治痛的效果。當運氣不足,氣血運行無力時,針灸可以起到鼓舞氣血運行的作用。當脈道不滑利,氣血運行受阻時,針灸可以通調脈道,促進氣血運行。當氣血瘀滯不行時,針灸可以活血化瘀,恢複氣血運行。總之,針灸可以通過使氣血達到“通”的狀態,而起到治痛的作用。

二、經驗方論及醫案選要

(一)郤穴止痛法

郤穴是各經氣血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經脈及陰維、陽維、陰蹺、陽蹺脈各有一郤穴,全身共16郤穴(孔最、溫溜、梁丘、地機、陰郤、養老、金門、水泉、郤門、會宗、外丘、中都、築賓、陽交、交信、跗陽)。郤穴用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髒腑的急性病症,臨床發現郤穴比其他穴位有更強的調氣作用,故以治療痛證最為常見。

例:患者王某,女,42歲,主因“右側腰腿疼痛10餘天”就診。患者不慎扭傷腰部,腰痛較劇,活動受限,右下肢後側竄痛,舌暗,苔白,脈弦滑,辨證為氣血瘀滯,經脈不暢,針取養老,7次而愈。養老是手太陽小腸經的郤穴,《素問·厥論篇》:“手太陽厥逆:……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仰,治主病者。”另,手足太陽相通而經脈達於腰府,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郤穴調氣作用強,故取養老可治療急性腰腿痛。

(二)化瘀止痛法

《靈樞·九針十二原》雲:“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可見針灸可以活血化瘀,通過行氣活血而起到通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痛的效果,通則不痛。

例:張某,男,35歲,因騎摩托車撞到樹上,右側頭痛3個月不愈,呈刺痛,舌暗,苔白,脈弦,辨證為瘀血阻竅,針取膈俞、委中,5次而愈。血會膈俞,血郤委中,此二穴活血力量較強,針取膈俞、委中可起到活血通絡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