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家小傳
王樂亭,名金輝,號樂亭。河北省香河縣人,生於1895年10月19日,1984年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90歲。
王樂亭幼時,在京東某農村拜私塾先生喬書閣學習漢語。因攻讀十分勤奮,遂深得喬師喜歡。喬之祖父為清代當地的典獄官,曾得一南方犯人的祖傳秘法,用6寸針透刺雙側曲池至臂臑穴治療淋巴結核。然而此秘法卻在喬氏家族中白白傳了三代,未曾有人付諸實施。時值喬氏在京城某首飾樓工作的親友返裏省親,因患頸淋巴結核數年而屢治未效,閑暇之中曾向喬氏傾訴病患之苦。喬氏遂囑其親友返京打製6寸銀針一對,準備治療。喬先生把祖傳的針灸秘法悉心口授給當時對醫學一無所知的王樂亭,由他用6寸銀針給患者治病。針過幾次之後,竟奏奇效。患者為答謝喬氏師徒,就將一對銀針送給他們。王樂亭就這樣拿著一對6寸銀針,踏上了“針灸行道”的征途。
王樂亭初學針灸時,來診者一律免費接待,義務治療。由於療效明顯,所以遠近數十裏鄉親俚友,凡患“鼠瘡脖子”(即瘰鬁)者均來求治,這樣王樂亭也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
1916年,王樂亭考入中國大學學習法律,讀了兩年,他感到畢業後仍無出路,而6寸銀針反而會為患者解除痛苦。於是他毅然放棄了上大學的想法,拜四川針灸名醫陳肅卿為師,正式踏上學習針灸的路程。他感到6寸銀針僅能治療一種病症,而係統學習針灸的理論和經驗,才能治療多種疾病。他的針灸老師陳肅卿是祖傳針灸,其父陳丹仙(人們尊稱為“陳半仙”)針灸技藝高超,譽滿北京城。傳到陳肅卿時,因其針、藥並施,技術更加全麵,這使王樂亭的眼界大開,學識與技術日益增進。
1929年,王樂亭正式考取針灸“醫師執照”,並取得獨立開業的許可證。他的主考官是當時有名的針灸醫師孫祥麟,對他甚為賞識。在王氏登門答謝時,發現孫氏所用針具皆為金針,對王啟發很大。他在讀書時曾多次讀到“以金製針更佳”,但從未見過真正的金針。為了使針灸療效更佳,隨即到某金店打製一套金針(包括各種型號的毫針與6寸金針)。從此以後,王樂亭開始使用金針,為廣大的民眾醫治疾苦,而且逐漸地獲得了“金針王樂亭”的稱譽。於是民間便流傳有“南有陸瘦燕,北有王樂亭”之美譽。
王樂亭熱愛針灸事業,為了使針灸技藝精益求精,更有效地為更廣大的患者解除病痛,他不懈地研讀多種醫書,從《黃帝內經》、《難經》等古典醫學著作,到解放後國內各中醫學院、中醫研究院編著的針灸學講義、教材等,種類繁多,不及備述。王樂亭自認為受益最多的書是《針灸大成》和《黃帝內經》,對於《千金方》、《外台秘要》、《醫宗金鑒》、《東醫寶鑒》、《經穴纂要》、《經脈圖考》、《十四經發揮》等均精心研讀,博取眾家之長,終於形成自己獨特的經驗體係。1956年王樂亭除任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之外,還曾任北京第二醫學院(現為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中醫學會理事、北京針灸學會理事、《中醫雜誌》編委等。他以“金針”起家,通讀經典,精於臨床,學風正直。他提出的“手足十二針”、“五髒俞加膈俞”、“督脈十三針”、“老十針”等針灸組方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在當代針灸處方學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目前仍被廣泛應用,極具研究價值。他對針刺技法的注重、對透穴的運用等都成為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學術特色的組成部分。王樂亭教授雖已故去,但他對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和北京針灸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卻有口皆碑,真正實現了王老自己的願望——為人民作出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