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改革理論三個關鍵詞(2 / 2)

改革,有時候是無奈之舉,但不改又不行,不改就解決不了問題。為了發展,為了人民幸福和社會福祉,就有了“倒逼式改革”。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來,有許多改革都是倒逼出來的, “倒逼式改革”是涉險灘改革,是啃硬骨頭改革,是打攻堅戰的改革。正是這些改革,不斷把社會推向前進,不斷把人民送上富裕幸福之路。

係統性改革理論

習近平改革理論更顯著的特點是其係統性,這個係統性首先體現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由他親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決定》冠名“全麵”二字,就表明了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就是從過去三十五年以“經濟體製改革”為中心向囊括了包含經濟體製、政治體製、社會體製、文化體製、生態體製等的全方位、整體化的係統改革。這個“全麵改革”,並不是表明我國的經濟體製改革已經完成,而是因為進行了三十五年的經濟體製改革迄今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並不都在“經濟體製”內,有許多在“經濟體製”外。再繼續修煉經濟體製改革的“內功”,已經難以有效推進經濟體製改革,必須“開辟”經濟體製改革的新途徑。

《決定》是我國首次推出“全麵深化改革”的宣言書。《決定》中“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總目標,這也是整個《決定》的火炬,在這個火炬“輝映”下的“六個緊緊圍繞”,確立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們在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生態文明體製以及黨的建設製度上的改革方向,勾畫了中國共產黨正確把握未來中國改革方向的路線圖。

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決定》指出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為此首先確立了“經濟體製改革”在全麵深化改革中的重點地位,全麵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改革中的曆史使命和重要擔當,深刻表明了新的曆史時期改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以建立完善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體製機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確保三大目標的實現,即“促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促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和“促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這個基礎上,《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麵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方向,提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製、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彙集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係列重大突破,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麵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經濟體製改革進行了三十五年依舊任重道遠,那麼,“五大改革”一起上,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但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再難也必須迎難而上。如何切實把握全麵改革,尤其是要把握一個有著十三億四千萬人口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國土大國的改革,不能完全靠彙報、靠開會。十八大後走馬上任的習近平,首選是走出北京,重走1992年鄧小平同誌視察南方之路,體味當年鄧小平同誌發起改革風暴的意誌與感受。同時,深入一些貧困省市的貧困農村及貧困家庭,實地考察和感受基層的實際情況,來看人民存在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解決。由此思考怎麼辦、怎麼改?在一年的時間裏,習近平總書記踏遍了全國許多省市,這是總書記改革政策、改革決策接地氣的重要原因。

改革就是解決矛盾、解決問題,但問題和矛盾又會不斷產生。改革就在問題、矛盾不斷解決中深化。曆經三十五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麵臨一係列深層次問題。應對這些矛盾和挑戰,必須居安思危、再接再厲,以奮發有為的精神全麵深化改革。問題→解決→新問題→再解決……這就是改革的路徑和辯證法。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