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中國,敞開巨人的胸懷迎接五洲四洋的賓朋使節,每年都有無數個友好平等、互利互惠的條約協定誕生,它們猶如無數神奇的臂膀支撐著中國朝現代化的目標騰飛。神州在世界東方崛起!
然而,曆史翻回一百多年前,在那個淒風苦雨的歲月裏,條約對於中國人來說,卻是充滿敵意和罪惡的東西,它是帝國主義對中國全麵侵略的工具,是束縛中國社會進步的枷鎖,是中華民族血淚和恥辱的記錄。這種條約不是中國人自願接受的,而是帝國主義用大炮和屠刀逼迫簽定的,它沒有給中國帶來絲毫的福音,卻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間,外國侵略者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就有1182個,平均每月就有一個不平等條約簽訂,它們如同千餘條罪惡的鎖鏈,把中國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炮口下的“和約”
無論什麼辭典,關於什麼叫“條約”,解釋都是一樣的。《辭海》是這樣寫的:條約就是“國與國之間關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相互權利和義務的各種協議……”那麼,何謂“協議”呢?“協議”就是指“國家、政黨或團體之間關於某一問題經談判、協商後取得的一致意見”。
然而,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千多個條約,卻無一有“協商”而言。不過,雙方“一致意見”達成之快,就是在追求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也是望塵莫及的。因為兵臨城下,刀又擱在了一個軟骨頭政府的脖子上!
請看事實:
1839年,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的正義,在虎門銷煙禁毒。當時英國駐廣州的商業監督義律向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寫了一封密信,他認為中國的銷煙舉動是“可恥的挑釁行為”,是“不可饒恕的暴行”,英國應該給以迅速而沉重的打擊,而事先不必給一個字的照會。帕麥斯頓表示:對中國“就是先揍它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1840年6月,載著四千多名官兵的英國軍艦在廣東海麵集結,封鎖了珠江口,英國終於挑起了鴉片戰爭。
當英軍打到天津海口的時候,那個昏庸的道光皇帝和腐敗的清朝政府嚇癱了。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林則徐嚴禁鴉片闖下的大禍,隻有懲辦林則徐,才能避免戰亂。於是,林則徐被革職,充軍到遙遠荒漠的新疆伊犁。
但是,英軍並未罷手,戰爭不斷升級。1842年8月初,由85艘軍艦組成的英國艦隊開到南京江麵耀武揚威。他們把炮口對著南京,揚言要開炮攻城。一幕恐嚇迫降的活動開始了。
南京,也叫江寧,這顯然是先人美好祝願,祝願這裏的江河能夠安寧。然而,正是從這個時候起,長江不再安寧,整個中國也不再安寧。清政府被大炮嚇破了膽,紫禁城裏惶惶不可終日。8月10日,兩江總督牛鑒和原兩江總督伊裏布立刻星夜派人登上英艦,表示奉有“永定和好”諭旨的欽差大臥耆英即日可到,並拿出道光皇帝的求和“上諭”。8月11日,耆英趕到南京。英國侵華全權代表璞鼎查開列了“議和”的條款,並且聲明一字不能修改。耆英、伊裏布把這些條款報告道光皇帝,並說:“江南……男婦數萬呼號呼救,不若姑允,以保大局。”道光皇帝複詔:“權宜應允,以民為重。”這樣一唱一和,把訂城下之盟這一奇恥大辱說得冠冕堂皇,給自己裝點麵子,並用來堵塞愛國誌士之口,從此為外國侵略者的步步入侵打開了一條道路。
8月20日,璞鼎查為進一步嚇住耆英等人,安排他們到英旗艦“參觀”,用堅艦利炮威逼他們接受投降條件,不敢猶豫或討價還價。這一著果然生效,後來耆英等向道光皇帝奏報投降經過時說:“該夷船堅炮猛,今既親……目睹,益知非兵力所能製服。”充分暴露了清廷官僚在侵略者大炮淫威下的卑怯心態!於是乎,道光皇帝發出了對侵略者“所求無不準允”的“聖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