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回 救人受贈(1 / 3)

大宋年間,伏牛山東麓有一山,名喚堯山,又叫石人山,因遠古聖人堯的孫子為祭祖立堯祠而得名。山下有一柳家村,乃是河南府魯山縣治下。

此時正是宣和年間的冬日,河南府尹陳大奎在公堂上忙到半夜,滅了炭火,準備回房休息。來到院子裏,看月光如銀,廊柱假山影影綽綽,仰望天空,星光點點,博大深邃,抻了抻懶腰,活動幾下筋骨,不由得心生豪氣。

陳大奎正在慨歎,忽見書房的門被輕輕的推開,黑暗中就見一個瘦小的人影,身穿一身黑衣,躡手躡腳的鑽出來。若不是看到書房門開,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不由得心中一驚,暗想:不好,有賊。急忙高喊:“快來人,有賊,快來人……”

那個黑影也是一驚,見陳大奎攔住去路,轉身順著回廊跑去。陳大奎一喊,巡夜的衙役舉著火把,呼喝著跑了過來,順著陳大奎手指的方向追了下去。

陳大奎見衙役去追,急忙回到書房,就見書房內被翻得亂七八糟,仔細一看,書房內的暗格也被打開,往裏一摸,空空如也,心中暗暗叫苦。急忙點亮油燈查看,心中立時涼透,裏邊的東西被洗劫一空。

這個暗格裏存放著陳大奎的值錢物件,銀子自不必說,裏邊有一個翡翠玉鐲,那是當今皇上所賜,如若丟了,那還了得?

陳大奎急匆匆的出來,正巧當值的班頭迎頭跑進來,陳大奎忙問:“盜賊抓到沒有?”班頭小心回話說:“還沒有,衙役們正在追。”陳大奎怒氣衝天,抬手給了他一個耳光,大吼道:“你們是幹什麼吃的,進來盜賊你們都不知道?抓住盜賊還則罷了,若追不回,我讓你們吃不了兜著走,快去給我追。”

班頭急忙轉身要走,陳大奎又叫:“回來,告訴大家,盜賊偷了當今皇上所賜的玉鐲,追回來賞銀十兩,啊!不,賞銀五十兩。追不回來,我要了你們的腦袋,快去。”

班頭一聽,心中一驚,心說:賞銀五十兩,那能買幾十畝良田呐,府尹大人可真是下了血本了。急忙答應一聲,跑了出去。

陳大奎想了想,命人找來捕頭,把府內所有衙役、捕快、差役、家丁都派了出去。眾人聽說有重賞,無不奮勇爭先,盡心搜索,把個府城翻了個天翻地覆。

陳大奎坐臥不寧,等到天亮有人來報,說那盜賊身手異常敏捷,衙役捕快數次照麵,都被他溜走,如今已經出了城,正順著腳印追趕。

一連數天,都無盜賊的消息,陳大奎焦急萬分,終於有人來報,那盜賊被追的走投無路,進了堯山,失去蹤跡。

陳大奎一想,那裏是魯山縣治下,急忙畫影圖形,派人給魯山縣王知縣送去,命他火速派人搜索捉拿。

王知縣接到府尹陳大奎的文書,急忙安排人手緝拿。因柳家村正處於時遷所逃方向上,王知縣急忙派人去柳家村,找負責治安的裏正柳員外,交代捉拿盜賊之事。

王知縣派的人還沒到,柳員外有事要去縣衙,這天清早,收拾停當就出發了。一出門,看見張程身著青衣,背上背著弓箭,腰間別著匕首和獵刀,腿上打著綁腿出來,問道:“張程,你又要進山打獵?可得小心謹慎,不可涉險。”

張程看柳員外背著褡褳,笑道:“小侄會萬分小心,柳伯父盡管放心。柳伯父這是要去哪裏,用不用小侄送你一程?”柳員外邊走邊答道:“你去打獵吧,咱倆不同路。最近咱村子走丟了兩頭耕牛,我去縣衙找王知縣,請知縣大人派人尋找。”說完就走了。

張程二十歲左右的年紀,身材健碩,父親是獵戶,七年前去山中打獵,就再也沒有回來。村裏的裏正柳員外帶人進山尋找,隻帶回來被撕爛的衣服。張程的母親受此打擊,一病不起,半年後也撒手人寰,家裏隻剩下張程一人。這兩年在柳員外一家的幫襯下,張程一人把自己家的幾畝地侍弄的像模像樣,也沒餓著。張程學著的他父親,閑暇時進山獵些野味貼補家用。

張程順著小路往山上走去,正值冬日,樹葉掉光,山上白茫茫一片,一片蕭肅。過了正午,見山坡一處裸露的岩石上蹲著一隻兔子,張程心中激動,弓腰慢慢靠了過去,到了合適距離,彎弓搭箭,一箭正中野兔。

張程又搜尋了一會兒,見太陽已經西斜,時候不早,收拾起獵物,背在身上,踏著皚皚白雪,“咯吱、咯吱”的往山下走去。

拐過一個山腳,突然看見前方小路上臥著一個黑影,心中暗想:莫非是遇到猛獸了?心中緊張,忙伸手拔出獵刀,躲到樹後。見那黑影半天不動,便慢慢的靠上前去。待到近前,張程舒了一口氣,原來是一個人俯臥在雪地上。

張程看那人頭戴氈帽,身材瘦小,一身的黑色粗布衣衫,背上背著個包袱。蹲下身去,小心翼翼的把那人翻轉過來。一看麵相,自己並不認識,在附近幾個村子也沒見過這個人。

張程抱起那人頭部,心想:這大冷天的,莫非凍死了嗎?一摸臉頰,體溫還在,原來那人隻是昏了過去,急忙把那人扶著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