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我國古代有位名叫造父的人,他在華山得到八匹千裏馬,於是把它們獻給了周穆王。周穆王乘著這八匹馬拉的車子到昆侖山上狩獵。這時東南方向的徐偃王造反,造父於是駕車日行千裏,及時趕回了帝都,帶兵打敗了徐偃王。
由於造父救國有功,穆王把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北)賜給了他。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城名“趙”為姓。
曆史名人
趙雲:三國時的蜀漢名將。
趙匡胤: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太祖,使趙姓的宗族聲望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匡胤黃袍加身
趙匡胤本是我國後周時的一員大將,掌管著後周的精銳部隊和地方上的許多軍隊。因為他有勇有謀,多次立戰功,深得周世宗的信任。
公元960年的正月,趙匡胤帶兵抵抗北漢和遼的聯合攻打。一天晚上,趙匡胤帶著軍隊駐紮在陳橋驛。天快亮時,密謀好的將士們擁進趙匡胤的帳篷中,把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趙匡胤正在疑惑之時,將士們說,朝廷中奸臣太多,皇帝又太小,因此要擁立趙匡胤為帝,以便更好地管理國家。
就這樣,趙匡胤在將士們的擁護和支持下,建立了北宋王朝。
錢
傳說在我國上古時期,有位叫顓頊的皇帝,他的後代彭祖的孫子彭孚在周朝做“錢府上士”,掌管朝中的錢財。
因此,人們也稱彭孚為錢孚,他的後代便以其官職為姓,把“錢”作為姓氏。
曆史名人
錢鏐:五代時吳越國的國王。
錢起:唐代著名詩人。
錢鍾書:現代著名學者,著有小說《圍城》等。
孫
我國西周時期,姬姓王族有個叫惠孫的人,因文武雙全,受到後代的景仰。他們便以他名字中的“孫”為姓,世代相傳。
另外,齊國的田書因為立了戰功,齊景公便賜他孫姓,他的後代便世代姓“孫”。
曆史名人
孫武:春秋末兵家,吳國名將,偉大的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兵法》。
李
李姓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傳說堯帝時,一名擔任大理的皋陶的後代繼承官位,便以官職為姓,稱為理氏。
後來,為了躲避商紂王的迫害,他們不得不外出逃難。在途中,他們以樹上的李子充饑,得以保命。為了表達心中的感激,他們把姓氏由“理”改為“李”。
另外,在唐朝時,因皇帝姓李,於是對功臣也常常賜予“李”姓。
曆史名人
李淵:唐朝的建立者,史稱唐高祖,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李白:唐朝最傑出的詩人,被世人稱為“詩仙”。
鐵杵磨成針
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貪玩的孩子。
一天,小李白又逃學來到河邊玩耍,他看到一個老婆婆拿著一根粗粗的鐵杵在石頭上磨。小李白好奇地問:“老婆婆,您磨這個鐵杵幹什麼呀?”老婆婆回答:“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用來縫補衣服啊。”小李白驚奇地說:“鐵杵這麼粗,怎麼可能磨成針啊?”老婆婆說:“孩子,隻要用心地堅持去磨,總有一天會把它磨成針的。”
李白聽後明白了:隻有經過無數血汗、淚水和工夫磨礪後,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從那以後,李白在學業上刻苦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奇才。
周
舜帝執政時,有名管理五穀種植的農業官員,名叫後稷。他的後代被分到周地為王,建立了強盛的周朝。於是,周朝王族的後代便以“周”為姓。
另外,唐玄宗李隆基為了避免別人的姓與自己名字中的“基”字同音,便讓姬姓的人都改為周姓。
曆史名人
周瑜:三國時吳國的名將。
吳
在我國古代,周太王的兒子泰伯在今天的江蘇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後期,吳國被越國攻滅,吳國人民懷念從前的國土,為了不忘故國,他們的子孫後代都以故國名為姓,改姓“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