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衝突(一)(1 / 2)

長城在華夏的地位超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華夏的一個精神標誌,與長江、黃河一起成為華夏民族的一個圖騰,是萬眾團結一心、不屈外辱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他在國人的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開始的時候,長城是作為中原王朝抵禦外辱的一個永久性的堅固的防線和陣地,他據險而建,是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所以深受那些中原王朝統治者的喜歡,他們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這個長城。

根據史料記載:自秦始皇後,除唐、宋、清三朝未修築長城外,華夏曆史上大部分王朝都有大規模修築長城的行為。

甚至女真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後,為防範蒙古等蠻族,也在極北之地修造了長城。但萬裏長城終究未能避免五胡亂華、蒙古、女真入侵導致的神州陸沉。

尤其是到了近現代,擁有槍炮利器的西方列強自海上入侵,長城更失去了國防功用,徹底成為無用的曆史遺跡。

但是,1930年代前後,島國對華夏顯示出迫在眉睫的侵略野心,被危亡感激發而起的民族情緒,急切需要一個喚起大眾的象征物,千百年來作為國防工程的長城者才被重新關注。

更因為1933年3月至5月,華夏軍隊依托明長城,在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與來犯島國軍隊浴血奮戰,此戰被稱為“長城抗戰”,喚醒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識,同時也給了他們以極大的鼓舞,華夏軍人那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的 犧牲精神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勵了那些熱血勤學,投筆從戎、保家衛國。

在電影《風雲兒女》中,片中由聶耳作曲、田漢填詞的《義勇軍進行曲》傳誦全國,尤其是歌詞中的“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這一句更是成了一句經典,從此也使得長城從一個尋常的已經沒有絲毫用處的國防工程,躍升到了民族精神這一高度。

這一些對於尋常的百姓來說可能知之甚少,但是對於全國人民來說,無論了解還是不了解長城曆史以及文化內涵的人來說,開國領袖的一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膾炙人口一句早就深入人心,除了那些牙牙學語以及還沒有上學的人之外,就幾乎沒有一人不曉得。

也正是因為這一句,使得長城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大提升。

但凡道帝都的人就沒有不去長城上去轉一圈的,實地的看看。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同時也感受一下當年硝煙彌漫的滄桑曆史。

正是因為如此,在西槐頭村李德生李老設宴的第二天,範偉平和鄭秀珍就在金昊天等人的陪同下,來到了八達嶺長城。

在登上那八達嶺長城上最高處的一個烽火台之後,撫摸著長長的青磚牆,眺望遠方,遠方長城蜿蜒在白雲深處,跌蕩起伏,宛如一條巨龍,盤踞在茫茫大山中,大有騰飛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