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人貴有自知之明”。最早說這句話的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
同時,人在有自知之明之後,還要見賢思齊,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是《老子》中極富人生哲理的一句,說明了能夠知己知彼的人,才能算是明智的,而且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為重要。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最難能可貴的。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可見自知之明對人生乃至人類是何等的重要!
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了解自己,自己能認識自己。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就是自己,怎能說不認識、不了解自己呢?”其實不然,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對眼前的事談論起來頭頭是道,可做起來卻常常束手無策,力不從心。有的人了解他人,了解社會,但就是不會了解自己。人總是免不了要將自己想象得更好一些,要做到有自知之明,事實上是很難的。要不,何以古今中外,都有“人貴有自知之明”之類的勸誡呢!
鮑叔牙是春秋時齊國的政治家,他以善於知人而出名。鮑叔牙少年時與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齊桓公即位後,任命鮑叔牙為相,叔牙辭謝並力舉管仲。他說:“您隻要治理齊國,我是可以勝任的;你若是想稱霸諸侯,非任用管仲不可。”齊桓公采納了他的建議。後來齊國經過管仲倡導的改革,日漸富強並且稱霸諸侯。管仲相齊時,鮑叔牙甘居其下,協助他治理國政。
管仲病重時,齊桓公與他探討下任國相的問題。齊桓公問:“假如你死了,誰接任你的國相好呢?”管仲說:“寧戚是最好的國相,可惜他死得太早了。”齊桓公又問:“那麼第二人選呢?”管仲說:“隰朋可以。”接著感歎說:“可惜他的生命也不會太長了。”這時齊桓公奇怪地問:“鮑叔牙不是很好嗎?他還是你的好朋友呢,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不推薦他呢?”管仲說:“我們現在談論的是誰做下任國相最合適的問題。雖然我跟鮑叔牙的私交很好,但國家更重要呀!叔牙性子太直、嫉惡如仇,不適合當國相呀。”後來有人把這事告訴鮑叔牙,說管仲太沒有朋友之義了,鮑叔牙卻說:“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當丞相會誤事,管仲最了解我啊!”
這就是鮑叔牙與管仲的故事。這個動人的故事說明了鮑叔牙寬廣博大的胸懷與自知之明的智慧。在齊桓公要任命自己為相時,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並推薦比自己更合適的管仲。這不僅是知人之智,更是有自知之明,才能做得出來的事情。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要像鮑叔牙一樣看清自我、擺正位置,不要做那些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傻事、蠢事、錯事。無論別人怎麼對待你,都要保持心中平衡。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激發虛心學習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楚漢相爭時,項羽勇將龍且奉命率領大軍,日夜兼程向東進入齊地,救援齊王田廣。
韓信正要向高密進軍,聽說龍且兵到,遂召見曹參、灌嬰二將,囑咐他們:“龍且是項羽手下有名的猛將,隻可智取,不可跟他硬拚,我隻能用計擒住他。”於是,命令部隊後撤三裏,選擇險要的高地安營紮寨,按兵不動。
楚將龍且以為韓信怯戰,想渡河發起攻擊。屬下官吏向他建議:“齊王田廣數萬部隊已經吃了敗仗,又都是本地人,顧慮家室,容易逃散;他們潰逃,我們也支持不住。韓信來勢很凶,恐怕擋不住。最好是按兵不動,暫不與他正麵交鋒。漢兵千裏而來,無糧可食,無城可守,拖他們一兩個月,就可不攻自破了。”
龍且心高氣傲,目空一切,他連連搖頭道:“韓信不過是一個市井小兒,有什麼本領?聽說他少年時要過飯,鑽過人家的褲襠。這種無用之人,怕他什麼!”
副將周蘭上前進諫道:“將軍不可輕視韓信。那韓信輔佐漢王平定三秦,平趙降燕,今又破齊,足智多謀,還望將軍三思而行。”
龍且把手一擺,笑著說:“韓信遇到的對手統統不堪一擊,所以僥幸成功。現在他碰上我,他才曉得刀是鐵打的,我叫他腦袋搬家!”
當下龍且派人渡水投遞戰書。
為準備決戰,韓信命軍士火速趕製一萬多條布口袋。黃昏時分,韓信召部將傅寬授予密計:“你帶兵各自帶上布口袋,偷偷到濰水上遊,就地取泥沙裝進口袋裏,選擇河麵淺窄的地方堆上沙口袋,阻擋流水。等明天交戰時,楚軍渡河,我軍發出號炮,豎起紅旗,即命兵士撈起沙口袋,開閘放水,至要至要!”
韓信命眾將今夜靜養,明日見紅旗豎起,立即全力出擊。第二天,他又命曹參、灌嬰兩軍留守西岸,自己率兵渡到東岸,大聲挑戰道:“龍且快來送死!”
龍且本是火爆性子,他躍馬出營,怒氣衝衝,舉刀直奔韓信,韓信急忙退進陣中,眾將出陣抵擋。韓信拍馬就走,眾將也忙退兵,向濰水奔回。
龍且哈哈大笑,說道:“我早說過韓信是個軟蛋,不堪一擊嘛!”說著,領頭追去,周蘭等隨後緊跟,迫近濰水;那漢兵卻渡過河西去了。
龍且正追趕得起勁,哪管水勢深淺,隨即躍馬西渡。周蘭看見河水忽然淺了,有些懷疑,急迫上去,想勸住龍且。楚軍兩三千人剛剛渡到河中,猛然一聲炮響,河水忽然上漲,高了好幾尺,接著便洶湧澎湃,如同滾筒卷席一般。河裏的楚兵站立不穩,被洶湧的大浪卷走,不久便是滿河浮屍。
這時漢軍陣中紅旗豎起,曹參、灌嬰從兩旁殺來。韓信率眾將殺了個回馬槍。不管龍且如何驍勇,周蘭如何精細,也衝不出漢軍的天羅地網。結果是龍且被斬,周蘭被擒,兩三千楚兵有的被水淹死,有的當了俘虜。
聽龍且對韓信的評價,可見他並不真正了解對方。他所聽到的無非是韓信出身低微、忍胯下之辱等。低估別人,高估自己,以這樣的心態交戰,豈有不敗之理?
人要有自知之明,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沒能力辦到的事情,就承認自己沒能力,不然的話苦頭就有得吃了,弄不好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人們常說自以為是的人最容易犯錯誤,因為過分相信自己的實力。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最聰明的人是知道自己無知的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人孰無過,過而能改
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個暴君。他征收重稅用來彩畫牆壁,以滿足奢侈的生活;在高台上用彈弓射行人,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有一次廚師煮的熊掌不夠熟,他就下令把廚師殺掉,把屍體裝到筐子裏讓宮女拉出去扔掉。大臣士季進宮勸諫他,話未出口,晉靈公就說:“我知道錯了,今後一定改正。”其實他隻是想用這句話來堵住士季的口。士季不知道他的心思,還勸解他說:“一個人不可能沒有錯,有了過錯能夠改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事情了。”
可是晉靈公仍然沒有改正。趙盾又多次勸諫,使晉靈公感到厭煩,晉靈公便派鉏麑去刺殺趙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趙盾的家,隻見臥室的門開著,趙盾穿戴好禮服準備上朝,時間還早,他和衣坐著打盹兒。鉏麑退了出來,感歎地說:“時刻不忘記恭敬國君(指按時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殺害百姓的靠山,這是不忠;背棄國君的命令,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樣,還不如去死!”於是,鉏麑一頭撞在槐樹上死了。
秋天九月,晉靈公請趙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準備殺掉趙盾。趙盾的車夫提彌明發現了這個陰謀,快步走上殿堂,說:“臣下陪君王宴飲,酒過三巡還不告退,就不合禮儀了。”於是他扶起趙盾走下殿堂。晉靈公喚出了猛犬來咬趙盾。提彌明徒手上前搏鬥,打死了猛犬。趙盾說:“不用人而用狗,雖然凶猛,又有什麼用!”他們兩人與埋伏的武士邊打邊退。結果,提彌明為趙盾戰死了。
當初,趙盾到首陽山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有個叫靈輒的人暈倒了,便去問他的病情。靈輒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趙盾給他東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趙盾詢問原因,靈輒說:“我給貴族做仆人已經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著。現在離家近了,請允許我把這一半留給她。”趙盾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給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放在口袋裏給他。不久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他在搏殺中暗暗抵擋晉靈公手下的人,使趙盾得以脫險。趙盾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和住處,他沒有回答就退走了。趙盾自己也逃亡了。
後來將軍趙穿在桃園殺掉了晉靈公。晉靈公不僅不聽趙盾的勸諫,反而心生厭惡之情而迫害趙盾,最後獲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雖然這是個具有諷刺意味的故事,但是其中的寓意卻是亙古不變的哲理。在生活中,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不犯錯誤,但是我們一定要記得改正錯誤,並引以為戒。也許有時錯誤會讓我們很難堪,為了維護所謂的麵子,有些人會一錯再錯下去,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麵,最終隻能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真是太多了。就像暴君晉靈公一樣,知錯不改,最終他自己不僅被趙穿殺死了,還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而不去改正,便是更大的錯誤了。明朝的名臣高攀龍曾經說:“發現過錯可以求福,自我反省可以免禍。”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並能及時進行改正,這不僅是一種勇氣和美德,也是不斷完善自我、取得進步的基礎。
宋弘,字仲子,京兆長安人。在劉秀剛剛建立東漢的時候,就被拜為太中大夫,以後,又代梁王任大司空。劉秀很信任他,曾讓他薦舉人才,宋弘便推薦了很有才學的桓譚。於是桓譚被召入宮,被拜為議郎、給事中。
桓譚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大學者,而且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琴。劉秀十分喜好音樂,每次宴飲,都讓桓譚為之彈琴,久而久之,桓譚在劉秀身邊隻起了琴師樂手的作用,這不是桓譚的本意,也不是宋弘的意思,使得桓譚十分難堪。宋弘聽說此事,心中很不高興,後悔向劉秀舉薦桓譚,既蠱惑了皇上,又壞了自己的名聲。
一天,宋弘聽說桓譚從宮內出來,便衣冠整齊,端坐府中,派人將他召來。桓譚進來以後,宋弘也不讓座,而是怒氣衝衝,開門見山地責備他說:“我之所以向朝廷舉薦你,是因你有才能,讓你以自己的才能輔佐君主治國。而今你隻會給君主彈琴,以嫋嫋樂音使君主高興,使君主沉溺於此,此非忠正之舉。是你自己改正,還是讓我依法處置呢?”一番話說得桓譚不住地頓首認錯,表示一定要改過。宋弘又責備他好一會兒,才讓他離去。
過幾天以後,劉秀又召集群臣宴飲,席間,又讓桓譚為之彈琴。當時,宋弘也在座,桓譚十分為難,覺得彈也不是,不彈也不是,左右兩難。劉秀見桓譚一反常態,非常奇怪,忙問緣故。不等桓譚開口,宋弘便離開座位,跪在劉秀麵前說:“臣之所以舉薦桓譚,是希望他能以忠正之道輔佐陛下。而他卻常使陛下沉湎於音樂之中,這是我的罪過。”劉秀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劉秀能如此自覺地嚴格自律,知錯能改,並尊重人才,尊重別人的意見,實在是一件好事,這即使在整個中國曆史上也是十分難得的。
列寧說過:“聰明的人並不是不犯錯誤,隻是他們不犯重大錯誤,同時能迅速糾正錯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做一個知錯就改的人,隻有這樣才有機會獲得事業的成功,並贏得別人的尊重。
不斷反省自己、完善自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
一個人要不斷地反省自己、完善自己,做到見到賢德、有修養的人就要學習他的優點;見到不賢德、沒有修養的人,就要看看自己有沒有他的缺點。如果有,就要及時改正。
孔子“見賢思齊”的道德修養原則要求每個人都要光明磊落地做人,心胸開闊,誠實坦蕩,對別人在人格上予以尊重。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就進行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態度。一個人要進步,反躬自省非常重要。為仁由己,所以要嚴以律己,發生問題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複省察自己的言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多作自我批評。一個肯反省自己,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賴,可以托付重任的人。
三國末年的周處是吳國有名的大將。吳國滅亡後,周處在西晉做官,他剛正不阿、執法嚴明。後來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的叛亂,戰死於沙場。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性使氣,是當地的一大禍害。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加上周處,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害人的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拚殺。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裏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遊了幾十裏遠。周處同蛟龍搏鬥,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大家都高興地慶賀。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裏人以為自己死了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把自己當做一大禍害,因此就有了悔改的心意。
於是他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雲兩位有修養的名人。當時陸機不在,周處隻見到了陸雲,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年齡大了,日子都已經荒廢了,怕是最終幹不出什麼成就了。”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聖賢之道,晚上就死去也是甘心的。況且你的前途還是很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誌向,隻要能立誌,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了茅塞頓開,他改過自新,通過不斷的學習,最後成了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