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想看個好故事
風·新銳
作者:葛俊芳
一直以來總是容易被電影海報迷惑,每次幻想著這個電影所講的故事應該和海報一樣精彩吧。比如有些青春電影喊話,說自己不墮胎不撕逼,甚至也不耍帥不備胎,要麼呼籲把單純還給愛情,要麼揚言一場幹淨的青春,海報一個比一個純情。於是又中毒了,興衝衝地奔進了電影院。可當發現一大桶爆米花和一大罐可樂都見底了,依然感覺很餓。這個時候,我就知道,失望透頂隻差嘔吐的感覺不過如此。
電影是挺幹淨的,可是幹淨就意味著故事情節爛得像溫開水一樣無趣乏味嗎?整個電影彌漫著隔靴搔癢的難受勁兒,讓人很頹廢很抓狂。我覺得一部好電影就是要講一個好故事,要麼像滾燙的開水,要麼是刺骨的冰水,總之要把觀眾撕扯進劇情裏,讓他忘了爆米花和可樂,甚至旁邊的戀人。可很多國產電影,又能帶給我們什麼?那些動畫電影什麼的,我們不苛求什麼精彩絕倫的3D技術,畢竟和別人差得不是一大截,可是講好一個故事也那麼難嗎?這可是電影最基本的看點啊。他們總是哭窮裝可憐,說拉投資是多麼的難,卻寧肯花天價請一個隻能看臉不能看演的男主角,去迎合那些諂媚的舔屏黨們,也不願意花錢買一個會講故事的好劇本,更別說花時間用心琢磨怎樣把這個故事拍好。似乎我們的電影,精彩止於海報而已。
安德烈·巴讚曾說過,電影就是給時間塗上香料,使其免於自身的腐朽。一個隻想拚臉不想好好講故事的電影能夠存活多久?因為大家心知肚明,誰也拚不過時間啊。既如此,那些妄圖通過賣青春賣色相買情緒的電影,還能期望什麼生命力呢。那麼好故事的標準是什麼呢?我想從那些經久不衰讓人看了又看的電影裏麵你可以一目了然:要麼像1988年《碧海藍天》那樣深深地觸及一個人的獨特內心;要麼像1994年《天堂的孩子》那麼淋漓盡致表現出清澈的童真;或者可以和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媲美一番劇情的流轉跌宕起伏;要麼如1997年的《美麗人生》那樣,把殘忍的曆史和輕盈的父愛淬煉在一起的純熟。
這些要求好像太難太高?也許恰恰是我們這些不挑剔好糊弄的消費者對國產電影的低期望低要求造成了現在的低水準,如果我們是一個個特別執著於好劇本好故事好演員的觀眾,那麼那些爛電影怎麼可以有機會惡心到我們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