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屆皖籍中央政治局委員名錄(1921年—2007年)
黨代會知識角
作者:本刊編輯部
陳獨秀(1879—1942) 安徽懷寧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1920年8月在共產國際幫助下,在上海領導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在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局書記。1922年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3年6月,在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局委員(後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5年1月,在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局委員、中共中央總書記。1927年4月至5月,參加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5月,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期至1927年8月)、常委(任職至1927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1927年7月,被停止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1929年11月被開除黨籍。1931年5月,被自稱為“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的托派組織推為總書記。中共第一屆、二屆、三屆、四屆、五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四屆中央局委員,第三屆中央政治局成員,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任職至1927年8月),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27年7月停職)。
王 明(1904—1974)安徽金寨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秋,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曾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生公社主席。1926年冬回國。1927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向導》編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共江蘇省委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二屆中央執委會委員,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負責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候補書記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製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中共第六屆(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補選)、七屆、八屆中央委員,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當選),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1月起任職),第六屆中央書記處書記(1934年1月至1937年7月、1937年12月至1943年3月任職)。
王稼祥(1906—1974) 安徽涇縣人,192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常委,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遵義會議後,同毛澤東、周恩來組成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兼代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副主席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駐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黨組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六屆五中全會增選),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七屆二中全會遞補),第八屆、十屆中央委員,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六屆五中全會當選),第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
柯慶施(1902—1965) 安徽歙縣人,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安徽臨時省委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部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南京市副市長、中共南京市委統戰部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等職。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八屆五中全會增選)。
姚依林(1917—1994) 安徽貴池人,193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中共河北省委秘書長、宣傳部部長,冀熱察區黨委宣傳部部長,晉察冀北方分局、中央局秘書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人民政府工商部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貿易部副部長、商業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財貿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商業部部長、國務院財貿小組組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兼)、黨組書記(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是中共第八屆(八大二次會議增選)、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委員(十二屆五中全會增選),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