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什麼都不說了,和你們沒有什麼好說的,我們隻要上北京。”很多的人都這樣的說。見到馬立新去了,書記道:“你們各人看看你們包村的是不是都在這裏,我說過到時候責任要到人的。”馬立新一看不隻是自己,所有的縣級領導都被書記喊來了。這是什麼回事情呢,想到上次馬立新調查時群眾說的話,馬立新就有點惱火,平時沒有把事情處理好這時候就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是什麼回事情啊。
不過馬立新想這時候睡覺是不可能的,自己就要主動的工作,馬立新站起來,拿過警察手上的喇叭喊了起來:“大家靜一靜,靜一靜。我說兩句好不好。”大家也都安靜下來了。
馬立新見大家都安靜下來,心裏想這說明自己的話還是有作用的,就大聲道:“大家都是想解決問題,是不是?現在我們縣裏的書記縣長都在這裏,為什麼不當麵來說清楚,為什麼非要上北京去就好呢。目的的把事情處理好,你們在北京也看到了好多人在北京告了好多年都沒有告發,現在我們的書記的縣長就在你們的前麵,你們為什麼不把自己的話說出來呢?”
馬立新的話起到了作用,大家都議論紛紛。馬立新又道:“你們如果覺得我的話有道理的話,你們就安排幾個人和我們坐下來說說,商量好處理意見,如果不行的話你們再去北京也不遲。”
書記接過馬立新手上的喇叭也跟著馬立新的話說,一下子一車的人下來了幾個,走到馬立新的麵前道:“你們真的和我們對話嗎?”“是啊,我說的還有假嗎?”馬立新很認真的道。馬立新想這事情就好辦了。先答應他們的條件,再慢慢的落實,怎麼樣,這就是策略。不知道行不行的通。
車上下來幾個人,馬立新知道這些人是牽頭的人。在這時候是不能來硬的,隻能先把他們的條件答應下來再做決定。馬立新馬上對書記道:“書記,我看我們就先在車上去,讓他們提出條件,隻要是合理的我們先答應下來,再說這樣的事情我們也沒有精力天天去應付。”縣委的大客車就停在旁邊,書記道:“那隻好先這樣了。”於是書記和縣長一起上了大車裏。
馬立新走過去,把幾個告狀的牽頭人帶到大車上,馬立新也坐在旁邊。縣長道:“你們說說你們的條件,合理的我們縣委可以答應。”縣長這時候沒有用可以考慮這個字,而是用了馬立新所說的可以答應。書記在這時候也隻好這樣了,本來書記是要采取強硬措施,上次書記就是采取的高壓手段。
上幾次的高壓手段還是讓村民有點害怕,但是事情過後卻更加讓村民憤恨,想一想這事情也不好處理,現在財政沒有錢,發縣委縣政府幹部的工資都是找別的省裏借的,幾個代表安靜下來,其中一個人道:“我們就是要政府補償我們損失的利益。”“你們想補償多少?”“我們是這樣算的,我們原來在橋山的時候一家一般都有50畝竹山,折合算隻算一萬元,我們搬來了30多年,這就是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