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並從課堂教學模式、教師人格魅力、課堂話題的選擇以及學生的進步體驗等方麵較詳細地闡述了調動學生情感因素的方法。
關鍵詞:情感因素;外語教學
上世紀六十年代,誕生了兩個主要的現代西方心理學流派: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皮亞傑和布魯納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派主要研究認知過程,在教育方麵強調更多地關注課程教材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統一性問題,而忽視了情感與意誌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對教學過程中師生間關係變量的研究,突出情感與態度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一、情感因素
學習者參與外語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認知因素,主要包括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要素;另一種是情感因素,主要包括興趣、動機、意誌等要素。根據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影響外語習得過程的諸多因素中,情感因素至關重要。影響外語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感因素,指的是學習者對外語學習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主觀態度。具體來說,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學生的個人情感因素,包括興趣、動機、焦慮感等。二是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課堂交流等。
二、外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
在目前的外語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是過於強調大腦的認知功能,並且極大地忽視了情感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近年來,我們雖然不斷地強調課堂教學的互動與合作,不斷地呼籲要“以學生為中心”,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走出以“灌輸知識”為標誌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怪圈,情感因素的受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情感、消除或抑製消極情感,不斷促進外語教學。
外語教學過程中,興趣是至關重要的一種情感因素,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強大的內在動力,是學生積極探究語言知識的一種心理狀態。
外語學習動機是學習外語的願望和推動力,良好的心理動機會衍生出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自覺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狀態。
焦慮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情感障礙,是由於失敗感、內疚感和恐懼感而造成的一種心理狀態,其特征主要表現為緊張、不安、怕犯錯等,外語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焦慮有三種類型:課堂焦慮、交際焦慮和考試焦慮。
當然,課堂上教師自身的情感因素也相當重要,教師應在與學生的課堂交際中,選擇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話題,積極營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拉近彼此的距離,從而使學生的個人情感因素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三、外語教學中激發情感因素的方法
外語教學過程中,情感因素的解決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增強學生參與自信心,這對於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外語教學實踐中激發情感因素的方法有很多種,筆者主要從以下四方麵進行簡要闡述:
(一)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合理利用課件。多媒體課件是當代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種輔助教學工具,合理利用課件可以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過多地強調多媒體課件的利用,而忽視了板書、教案的作用,或者說,沒有正確處理課件、板書和教案的關係。當前外語教學中的一種突出現象就是,教師快速地播放課件,學生急速地抄寫筆記,而沒有專注於聽講、分析和記憶,這便導致了比傳統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更可怕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課件隻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有時用於代替一些較大、較難帶入課堂的教具,如山水畫、實物圖、各種工具和儀器等;有時則用於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如音樂、影視等。課件的作用應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目的,以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動力為主要基調。
創設外語環境。外語教學可以采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創設濃厚的外語學習環境,不斷調動學生的“任務動機”,以此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並使學生將其轉化為對外語學習的持久興趣。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主要采用視聽、互動和競爭三種方式創設外語學習環境,具體為:歌曲欣賞與聽抄、電影片斷欣賞與聽抄,課堂報告、情景劇表演、簡單口譯訓練,猜謎語、繞口令、單詞接龍等活動,頗受學生歡迎,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相當高。關鍵是,通過經常性的外語訓練活動,給學生鋪設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學生不斷地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增強了外語表達的能力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