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列出了在新教倫理框架下的傳統價值的具體內容,如節儉、節欲、勤奮工作以及對生活的一種敬畏的態度等。正是這樣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維持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並且使得它能從幾百年前成功地運行至今。但是,在後工業社會裏,這樣的傳統價值卻遭遇了挑戰,並且麵臨崩陷的危險。這在“工作”這個概念含義裏表現得尤其突出,從新教倫理以及美國清教傳統的角度說,有著更深層次的存在意義。工作本身體現了宗教的意義取向,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謀生手段,而且成為使人在道德上獲得完善的一個渠道。借用韋伯的話說,在傳統新教倫理觀念裏,工作即是響應上帝的感召,是為著救贖做好準備。這種充滿宗教取向的價值觀念曾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裏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科學技術和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新教倫理精神培育的資產階級勤儉、克己、工作的宗教衝動力漸漸消耗殆盡,剩下的隻有以貪婪為特征的經濟衝動力。因此,宗教衝動力的衰竭和經濟衝動力的單獨運作打破了原本互相製約、和諧統一、互相影響的平衡局麵。隨著工作與生產組織官僚化趨勢的加強和個體的角色化,宗教衝動力和經濟衝動力之間的衝突強化了。此時,曾經源自宗教的神聖性消失,留給時代的隻有世俗,超驗體會從此消失,而時尚消費與及時行樂受到大眾的追捧,道德基礎被顛覆,享樂主義盛行開來。當享樂主義取代了新教倫理時,社會行為的核準權也從宗教那裏移交到現代主義文化的手中。
現代主義是與工業社會相伴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作為一種文化運動,最早體現在文學和藝術上。由於現代主義重視的是現在或將來,而不是過去,所以,貝爾認為與過去切斷聯係,必將導致空幻感的產生,信仰成為現代主義的真正問題。前工業社會之所以穩定、和諧,貝爾認為主要原因是人們從經驗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穩定的宗教信仰維係著社會價值的運轉,為人類提供了那種可作為永恒價值依托的憑據。而伴隨工業社會的發展以及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向,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了感官革命和視覺革命,現代主義借此乘虛而入,希冀以文學藝術中的各種刺激來代替宗教的作用,以震撼人心的現代文藝征服大眾,通過“當代崇拜”對人生意義進行重新解說以來取代宗教對社會的維係作用和聚斂功能。在西方,宗教是一種對超然存在之上帝的信仰,是一種超越於經驗的超驗概念,它使人同身外的某些事物產生了一種神聖性的關聯。然而,人要理解這種超驗,就必須依賴一種神聖感。所以,神聖感的喪失,必會導致道德滅亡、欲望橫流和自私橫行的世界。
正是這種凸顯自我、沒有曆史的未來指向的現代主義最終把宗教從神聖的中心推向了世俗化的邊緣。因此,貝爾深感焦慮。他試圖建構一種學說以找到解決現代主義困境、擺脫宗教危機的方法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