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後記(1 / 1)

今天,你傾聽了嗎?

這是一個缺乏傾聽的時代,因為,誰都願意說。

經曆這本書的編譯,對於我,是一種洗禮。我曾認為傾聽是一件再簡單、容易、自然不過的事情,就如同我們每天呼吸一樣,但現在知道了這種想法是多麼的天真,其實我們中的很多人並不擅長傾聽。不會傾聽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在於我們並不想傾聽,我們不想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我們更不關心別人的生活,甚至於傾聽的唯一目的變成如何使自己說得更好。於是,在這樣一個隻關注說話的年代,傾聽顯得尤為珍貴。

何謂傾聽?很多時候我們早已習慣把傾聽視作一種被動行為,喜歡坐著什麼也不做,而讓說話者獨自承擔使溝通順利進行的責任。我們經常做的事就是不承認自己可憐的傾聽能力,而隻會說,“哦,他講話太無聊了”或者“一個多沒價值的話題啊”,從而把自己作為傾聽者的責任撇得一幹二淨。而本書反複強調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傾聽是一種主動積極的行為,它要承擔溝通過程中至少51%的責任,這樣一份責任需要傾聽者投入積極的、動態的、互動的溝通過程當中,同時要善於運用各種傾聽技巧,從而達到理想的傾聽效果。這一觀念顛覆了以往人們對傾聽的認識,那就是,傾聽是一個雙向互動的積極參與的並對溝通結果負責的過程,因此,傾聽者應該是一個負責任的交流者。

貫穿在這樣一種強大的理念下,作者開始努力尋找我們這個社會中各類傾聽角色的典範,他們中既有個人角色的典範如父母、配偶與朋友;更有職業角色的典範如教師、醫生、警察以及政府官員等。但遺憾的是,我們發現,真正的傾聽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每當我靠近這本書,我越被吸引,越感到傾聽的匱乏,也就越感到有效傾聽的重要性。本書用大量翔實的例子,生動證明了現實生活中無效傾聽導致的種種損失,小到合作關係破裂,大至航空飛機失事,這些事情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周而複始,持續上演。每天隻要我一進入這本書的編譯狀態,我就會不停地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到底誰在傾聽?”

這也正是本書特別吸引我的地方,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與其說它是一部結構清晰、邏輯完善的教材,還不如說它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個探索人們心靈奧秘的傾聽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傾聽、如何理解與提高傾聽技巧,在每一種傾聽類型中(辨別性傾聽、理解性傾聽、治療性傾聽、批判性傾聽、欣賞性傾聽)如何理解傾聽者的角色與功能等。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傾聽者的形象越來越清晰,我們越來越發現,要做一個真正的傾聽者,難度非常大。

當然,為了更好地結合中國國情,我們刪減了部分實例,同時增加了中國的個案。中國同樣是一個“缺乏聽眾”的國家,雖然我們表現為更像傾聽的樣子:端坐著、沉默、沉思,但是,我們的心不在傾聽。

本書在改編過程中有兩大特點:第一,我們盡可能保持作者原有的敘述風格和語言特色——以個案實例分析為主,穿插前人的研究評論。原書這個特點非常鮮明,通常是先舉一個例子,然後旁征博引來論述作者自己的觀點,夾敘夾議,娓娓道來,有些敘述中還穿插散文詩歌,文字讀來極具浪漫色彩。因此,我們增加的例子盡量在敘述風格上與原書一致。第二,在保留原書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對文字作了較大的改動,一方麵保證語言的生動簡練,另一方麵盡量提高理論的思辨深度。該書在個案實例的運用上是非常成功的,但相比較而言,對理論的提煉稍顯欠缺,因此我們的改編在這方麵頗下苦功,增加了傳播學相關理論的論述,使本書更具理性與厚度。

本書的編譯工作非常曲折,曾在接近尾聲的時候因為電腦癱瘓前功盡棄,因此,我們經曆了兩次初譯,在此要特別感謝我的學生們,他們幫我重新收拾了“殘局”,補齊了部分章節的翻譯文稿,他們分別是孫楠楠、項敏琦、吳靜思等。由於他們的翻譯工作比較複雜,既有單獨的章節,又有屬於拾遺補漏型的,所以在這裏就沒有辦法一一列出章節了,尤其是孫楠楠和項敏琦,他們承擔了較多篇幅的修複工作,在此再次感謝!

同時,本書主編張國良教授,他也是我的博士導師,一直以來給我莫大的幫助與支持,還有本書的責任編輯——複旦大學出版社的李婷女士,她對本書的修改使之增色不少,以及複旦大學出版社的章永宏先生,沒有他鍥而不舍向我催稿的精神,就不會有今天這本書的誕生,他們都對《傾聽的藝術》中文版的麵世作出貢獻,在此一並感謝。

最後,當我們合上書,能否問一下自己:今天,我傾聽了嗎?

吳紅雨

2010年5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