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震撼消息(1 / 2)

李喜的擔心並非多餘。早在九月中旬,蜀國上下就做出了出兵援助關中的命令,計劃動員蜀軍八萬。其中先鋒隊伍三萬人,將出漢中抵達大散關,進而援助長安。

當時,金、齊聯手攻關中,在黨項人的“大義”麵前,李喜亦不得不致信蜀國皇帝郎正淳,表態邀請蜀國援兵,還表示將派軍蜀兵一起,解長安之困。

那個時候,李喜的心情極為複雜,既怕齊軍攻陷長安後,兵鋒西向,對準自己;又怕蜀國援兵來到,便占了自己的地盤,請神容易送神難。

幸好,李元旦不愧是在西夏內鬥中占據上風的人物,硬生生頂住了齊軍的進攻。後來,齊軍好不容易攻進嶢關和潼關,麵對的卻是長安堅城。直到長安城破,守了將近四個月的時間,不可謂不頑強。

另一方麵,蜀國雖已經決定出兵,但運轉效率奇慢無比。蜀國北部的茂州、綿州、劍州等地,都在向最北邊的利州集中兵力,兵鋒指向,赫然是漢中的中心地——興元府。然而,蜀軍卻始終沒踏出利州一步。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蜀國內部對出兵還有不同意見,即使是讚同出兵的大臣,對於是否要到長安城下與齊軍交戰也有疑慮。第二個原因自然是存了坐山觀虎鬥的意思。事實上,蜀國君臣都有一個底線——齊軍不能攻取川陝咽喉大散關。這裏的前提就是,蜀國已經將興元府看成了自己的地盤。

蜀國的這種心態,宋錚知道的一清二楚。兩個月來,宋錚沒有出過驛館,但經常到驛館中心處的會賢樓去。或者獨酌,或者邀請元好問共飲。會賢樓有最新的邸報,宋錚對外麵的事情基本了解。再加上張崇經常借給宋錚買書為名,到外邊去,從王若雄那裏得到一些更為真實的情報,宋錚對蜀國高層的情況了然於心。

宋錚並不擔心大齊的戰況。齊軍打得越狠,蜀國就越需要保持一個與大齊的對話通道,宋錚就會越安全。除非蜀軍與齊軍真的打成一團,徹底撕破了臉皮,否則,宋錚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危險。戰爭嘛,在一方沒有把握完全消滅另一方的情況下,往往最終還是要通過談判來解決的。

雖然受困,宋錚卻過得悠哉悠哉,頗有薑太公穩坐釣魚台的味道。先前,他在成都府算是出盡了風頭,文人仕子們雖然不能入驛館來與宋錚交流,卻可以向宋錚投書。有的是談詩論文,有的是請求宋錚指點,有的則傲然發起挑戰,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對於其中有點水平的,宋錚便親筆回信,與之唱和。而那些誇誇其談、言之無物的,宋錚直接讓張崇拿去當引火物了。

當然,也有一些淑女名媛,用化名給宋錚寄來書信,其中一位名叫“桂影居士”的,才情十分不凡,所寫詩句清麗自然,讓見到詩句的元好問亦大為讚賞。

在元好問的操持下,驛館門口西側的牆壁被開辟出來,作為“詩壁”,專供發表宋錚與蜀國文人唱和的詩詞。

“詩壁”有四丈餘長,粉以白灰,宋錚每寫一首,便被貼在牆上。“詩壁”的左上角,是專門貼宋錚與“桂影居士”的唱和詩詞,最為引人注目。每首詩都有元好問點評,使得元好問的名字也隨著水漲船高。

自從“詩壁”開辦以來,每天都有許多人前來觀看,不但有書生仕子、官員學士,也有富家小姐、青樓歌女,甚至連販夫走卒都會前來看上幾眼,學兩句詩詞去,到外鄉去炫耀。

一來二去,這裏居然成了最熱門的景點,以至於成都府的人除了談論出兵之事,便是談論“詩壁”。這倒是一副奇觀,蜀國出兵針對的是齊國,而憑借“詩壁”出風頭的,卻是齊國的使節。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對宋錚看得慣。翰林院供奉郭敬齋便上書,要求皇帝下令禁止在驛館外張貼詩詞,拆除“詩壁”。然而,這個建議立即被人指責是挾機報複,郭敬齋更被人指心胸狹窄,不孚翰林院供奉的重任。

總起來說,成都府因為宋錚變得更加熱鬧,即便宋錚被關在驛館內出不來,但名聲卻更加響亮了。上至天子貴胄,下至街頭小販,無人不知宋小郎,無人不談宋小郎。

對於宋錚來說,這一切都是保護自己的手段。自己名聲越響,蜀國高層對付起自己來,受到的輿論壓力也就越大,就越不好向自己下手。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的清早,宋錚在紫氣苑的後院練了一個時辰的盤龍劍棍,便回到屋內。張崇將早餐端進來,並帶來了最新的一期邸報。

宋錚大體掃了一眼,眉頭便皺了起來。上邊有一封利州知州的奏報,上雲,西夏李喜請求蜀國援糧,並雲隴右及關中的雪災十分嚴重,民不聊生。

“難道我大齊又要一敗麼?”宋錚憂心忡忡。長安城是一座堅城,齊軍盡管圍了城,但要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攻下來,宋錚也認為幾乎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