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雄關戰曲(下)(1 / 3)

嶢關為長安通往南陽中原腹地的要道,前踞嶢嶺,後依蕢山。昔年劉邦入關中,采用的是強攻加收買的戰術,才獲得成功的。劉邦那個老摳兒,在張良的勸說下,咬牙拿出一些金銀財寶,交給酈食其去搞賄賂工作。同時,他又率領軍士“逾蕢山”,抄了秦軍後路,兩場大戰後,撕開了鹹陽的東南大門。

事實上,沿嶢關繼續向中原之地前行,還有一座雄關,那就是武關。關中被稱為四塞之地,便是因為有四大關(武關、函穀關、蕭關和大散關)。不過,武關始終被齊軍占據。大齊自建國以來,一直是被動挨打,處於防守地位,以至於武關成了大齊防備西夏軍的屏障。

也正因如此,西夏人更加重視嶢關的防守。至於嶢關與武關之間的商州、商洛及上洛等城,雖同樣由西夏軍占據,但這些城鎮受地形所限,充當了西夏與大齊之間的緩衝地帶。

自黨項人吞並關中以來,分外重視嶢關這個東南門戶,不但是嶢關被修建的堅固無比,就連嶢嶺和蕢山上的險要處,都修建了工事,大齊軍根本無法效仿劉亭長當年“繞嶢關、逾蕢山”的壯舉,至於賄賂,有李元旦的親信閭定鎮守,根本不吃這一套。

大齊進攻嶢關的,是兩路人馬,一路由山東路左路兵馬使肖定國率領的三萬山東關將士,另一路是東京關右路兵馬使關杓率領的五萬五千人。這兩路軍士於八月初十在商洛會師後,開始商量如何攻打嶢關。

由於地形受限,八萬餘大軍,無法一下子展開對嶢關的攻擊。所以,兩方商量後,以五日為期,分別攻擊嶢關。

東京關的總督是逄檜,出的人數也多。所以,關杓當仁不讓地首先進攻。八月十三日,東京關派出兩萬軍士,直襲嶢關,經過五日血戰後,用盡各種辦法,仍然打不進嶢關去。

關杓貪功,也殺急了眼,不但將五萬多軍士全拉了上去,還改了約定。先是將期限由五日改為十日,又改為十五日。直到八月二十七日,打了半個月,損失了近兩萬兵馬,依舊拿嶢關無可奈何。原因就是嶢關對李元旦太重要了,從這裏距離長安,不過七八十裏,一旦失守,長安就像一個光著身子的大姑娘,擺在齊軍麵前。李元旦把這裏修的,足以讓任何大軍絕望。乃至於穀破虜那樣的名將,在後撤時亦歎息不已。

東京關的軍士實在打不動了,這才不得不換人,由山東關的將士接著進攻。

辛棄疾亦在此次出征之列,而且在肖定國親赴陝州逄檜大由帳時,主持山東關西征軍的工作。辛棄疾接受了東京關軍士的教訓,沒有選擇一味強攻,而是選擇組合拳:夜襲、小股部隊繞山滲透,騷擾,再加上三五日一次不定期的強攻。

從八月二十九日到九月初八,整整十天,辛棄疾雖然沒攻下嶢關,卻也把嶢關上的西夏守軍攪得雞犬不寧。

比如,每逢半夜,齊軍必在關前敲鑼打鼓,不時的放上幾炮,甚至連炮竹、二腳踢都用上了,反正是不讓西夏軍士睡踏實。

又或者派出突襲部隊,沿著隻有當地獵戶知道的小路,意圖繞過嶢嶺,這些人雖然絕大部分受阻退了回來,但也把西夏人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種種戰術,再加上先前東京關數萬軍士半個月的強攻,使得整個西夏軍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不得不采取輪流守關的狀態。

辛羽在對方糧草的時候,隻所以出現炸營,亦與這批看守糧草的軍士的狀態有關。他們是曾經與大齊軍鏖戰過的軍士,因為傷亡比較大,才撤下來看守糧草。準備修整一番後,再拉到嶢關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