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知己兄弟(2 / 2)

宋錚一句話,眾人都沉默下來。大齊武進士的分配,遵循不回原藉的原則,主要是怕這些未來的將官,回原籍後抱團,不利於朝廷管理。眾人中,楊動留在了金陵,進入城衛軍,田金昌、祖傑則去了蜀關,辛羽去了洛陽關,石存寶沒有考中武進士,依舊回山東路,辛棄疾已經主動把他收下,讓其留在麾下。至於穀正傑,則要跟隨宋錚習武兩年,以備下一屆武比再考。

另外,李德年要追隨父親去江南路。徐明軒和朱佑瞻還留在金陵。

諸人即將各奔東西,再見之日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說起來頗令人傷感。

眾人沉默了一會兒,辛羽道,“說實話,小郎,我們都想留在這裏,和小郎在一起,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感覺特別有信心。哪怕困難在大,隻要小郎在身邊,我們心裏都特別塌實。”

“是這個理。”一向很少開口的祖傑道,“以前在密州武院時,做夢也沒想到,我一個區區獵戶之子,竟然能考中武進士。去年在密州時,我家連學資都供不起,若非遇到你,我都半途而廢了。你把我從密州武院帶出來,在山東路武院大比時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把武舉名額給了我。可我連來金陵的盤纏都沒有,又是因為你,才使我鼓起勇氣,參加武進士考核。考核中,若非你,我也過不了關。祖傑能有今日之位,全拜你所賜!那些感人的話,我不會說。我隻說一句,錚哥,我祖傑這條命,就是你的。若你有用到著,隨時拿去!”

說到這裏,祖滿眼含淚,退出席外,納頭便拜!

石存寶也跟著嚷嚷,“錚哥,俺和祖傑一樣。俺雖然沒考上武進士,那是俺實在不中用。若不是你,俺連武舉都不是,俺也要給你磕個頭!”

宋錚心下感動,連忙上前兩步,揪住二人,“你我兄弟,說這些話幹什麼!密州武院那麼多人,我能挑中你們,也是你們的本事高。”

這一幕,看得穀正傑、徐明軒等人麵麵相覷,他們沒想到,宋錚能有這麼大的威望。楊動和辛羽均唏噓不已,宋錚能有這樣的兄弟,何嚐不是一種幸福。

“小郎,他們都磕頭,俺是不是也應該拜一拜你?”陸弘站起來,以猶疑的口吻,弱弱地問道。

“滾犢子的,你添什麼亂?”宋錚又好氣又好笑,罵了一句。

陸弘訕訕地坐下,悶頭喝了一口酒。不過,他這一句話,倒也把離別的氣氛衝淡了一些,眾人紛紛落座,談論起各自的新職來。

裏屋,辛棄疾笑道,“宋兄,令公子果然了得啊,文武雙全還則罷了,這愛人用人的手段也是如此厲害,將來定貴不可言啊。”

宋玨與辛棄疾是頭一次見麵,卻聊得十分投機。辛棄疾文化造詣極深,全無赳赳武夫的氣質,宋玨對其甚有好感。

“辛將軍,你莫要誇他。你久曆宦海,相必知道,若想太平地混一輩子,還是平庸一些好。若想出人頭地,大富大貴,不知要經曆多少風險。”宋玨苦笑道,“我原來對他苛責,不過是想讓他平平安安地當個文官,哪怕不能中舉,在老家耕讀一輩子也好。哪知他不但文業不錯,還習起了武,把武狀元令拿回來。一想到這些,我恍若夢中。”

“宋兄說得道理自然沒錯,不過,少年之時,誰沒有個夢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宋兄少年之時,也定有一番雄心壯誌吧?小郎能有今日的成就,總歸不是壞事。至於宦海風雨,以小郎的聰慧,想必能平安度過,一逞胸中之誌。”

“就怕他少年得誌,一時張狂,種下禍根。”

“宋兄過慮了,你看小郎是張狂之人嗎?剛才你不是說過嘛,小郎曾告訴你,不管武比結果如何,他都想靜靜地讀一年書。由此可見,小郎心中是有數的。至於他接下禁軍千戶統領的職位,那也是因為是皇命不何違。”

“是啊,皇命不可違,但眼下金陵的形勢,唉……”

辛棄疾也沉默下來。他也知道,眼下金陵雖然表麵一團和氣,實則暗流湧動。黃元度拚命向軍權伸手,逄檜則手握重兵,圖謀政事,兩方的大碰撞已有征兆。奈何皇帝年幼,大權旁落,萬一發生類似於九年前的動亂,宋家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宋玨是黃元度迎到金陵的,黃元度要是敗了,宋玨以大儒的地位,性命或者無憂。但宋錚所在的禁軍,當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是福是禍那可就說不準了。

屋外,宋錚依舊與一幹好友推杯換盞,漸漸的,都有些高了。說到激動處,均流下熱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眾兄弟分別時反複念叨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