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的教習們有專門的居住區,緊挨文院裏麵的東牆,方便教習家屬上街買東西。宋玨是副總教習,所以占了一個一畝大的二進二出的院子。後院是居住之所,前院是會客、讀書的地方。不過,不管是前屋還是後屋,都有六七間房。宋錚為了方便自己出去,便在前屋占了一間房,茗兒也占了一間。院門一側,還有兩間屋子,一間由宋小四住著,另一間放著雜物。宋玨很少到文院外麵去,所以連馬也沒養。宋玨回宋家莊時所用的馬車,都是借自文院,算是公共財產。
宋錚安頓好後,第二天就辦好了入學手續,成為文院一組的成員。文院一共有五百餘學生,除了百把人學“小科”外,其餘的學生按年齡分成三個組。新生13歲入學後,入一組。第二年秋天,一組便成了二組,第三年則升為三組,循環往複。這三年裏,學生隨時都可以參加文院夏季組織的秀才考試,這是畢業的起碼要求。當然,大齊朝的“秀才”,如同後世的高中畢業證一樣,混完三年,文院都會放你一馬,給你個秀才資格。
有了“秀才”資格,就可以參加山東路的路試,通過後便成了舉人。這時候隻要你年滿16歲,就可以參加在京城江寧舉行的進士考試了。
“秀才”這一關倒好過,舉人那一關可就麻煩了,基本上是一百取一。這是因為大齊朝規定,隻要是秀才,35歲以下都可以參加貢舉。很多考了多次的老秀才們也拚死一搏,為的就是個舉人名號。隻要是舉人,州縣都會給你安排個職位,讓你進入公務員的行列。文院三個組有三百餘人,至於其餘的百十人,都是沒有考中舉人的秀才們,被稱為“老三組”,相當於後世的複習班。當然,這些人並不老,沒有超過25歲的,年齡太大的就算是想考舉人,也都回家去準備,或者偶爾來文院蹭課。由於舉人錄取率極低,進入“老三組”倒沒什麼丟人的。反而因為年齡大、經驗多,成為眾多學弟們交結的對像。曆屆同學會也是由老三組的人把持,已經參加了一次舉人考試的姚長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小公子無意在文院惹什麼是非,所以,他插班到一組後,倒是老老實實地上課。這令許多對他好奇的人不免失望。畢竟宋錚入學之初的舉動太過驚人,全文院的人都在打聽他的事,可是半月過後,同學們見宋錚“泯然眾人矣”,便失去了興趣。
這十多天宋錚也頗為苦惱,原因是沒有鍛煉之所,畢竟,在文院這種讀書氣氛很濃的地方跑步練拳還是太過驚駭世俗。宋錚到文院外麵去看過。順著文院和武院之間的文武街向北走,就到了濰水,風景倒不錯,卻沒有橋與北岸相連。兩邊又都被文院和武院隔斷,所以前去無路。當然,現在濰水上結了冰,還勉強可以踏冰而過,在農田和曠野中鍛煉一下。過兩天天氣暖和了,就再也無法過河。
宋錚思前想後,隻有把主意打到武院那邊。二月初八天剛放亮,宋錚便出了門,他沒有帶沙綁腿,萬一碰上陸弘帶著一群人圍追堵截,那可就麻煩了。宋錚主要是先去探探路,所以也沒帶茗兒。
宋錚進了武院,便看到一條東西向的大路,南側是一排排的房屋院落,北側便是一個超大型的訓練場,訓練場北頭臨近濰水之處,有一個大台子,這便是蘇軾所建的“超然台”了。這樣的曆史名勝,宋錚當然要去看看。由於宋錚起得太早,整個訓練場沒有一個人影。以宋錚的速度,跑了半盞茶的功夫,才到了超然台下。
超然台大約五丈高,全部由方石和青磚壘成。從一側拾級而上,宋錚便站在了台子上。超然台呈梯形,南邊一側有十五六丈寬,北側寬二十丈左右。南北也有十七八丈的寬度,在台子四周,隱約可以看到圍欄的痕跡。
宋錚站在台上瞭望,果然非常空曠。整個武院盡收眼底,武院占地比文院還要大些,足有四五百畝。武院南麵和東麵都是一些民居。而北側則是濰水,由於此時濰水覆蓋著冰雪,所以宛如一條白色玉帶,自東北方向延伸而來。宋錚的目光隨著濰水轉向正西偏南方向,立即將文院收入眼簾。連他一直感到好奇的女院,也看得清清楚楚。不過,此時的女院沒有什麼動靜。
在宋錚的懇求下,茗兒倒是被宋玨安排進了女院。宋錚這才知道,女院學生甚少,隻有四五十個,且都住在密州城。即便是來自密州下麵縣鎮的女學生,也在密州城置下房產,並非寄宿在女院裏。所以,文武兩院的學生經常堵在大門口觀看女學生上學。可惜,女學生們一般都躲在車廂裏,看不到模樣。即便如此,被雄性激素刺激的學生們,還是願意到門口聞聞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