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1 / 2)

(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攻克柏林戰役中,蘇軍的百燈閃擊戰,成了攻克柏林第一道防線的突擊兵器。而什麼是百燈閃擊戰,相信不少人都不知道。下麵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百燈閃擊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離總攻命令隻有5分鍾時,蘇聯紅軍布下的各戰車發動了機器,所有的火炮裝進了炮彈,這時奧得河還是一片黑暗。

突然,在奧得河至尼斯河的上空,5000枚紅色、白色的信號彈騰空而起,將又長又寬的河西岸無際的大地照得亮如白晝。

隨著一聲巨大的爆炸聲,前沿隱蔽的140多架聚光探照燈、前沿陣地所有的汽車、坦克、裝甲車上的燈光也同時打開,射向德軍陣地。

蘇聯的英雄坦克團立即衝出掩體,開著燈對著德軍陣地向前衝去。

相當1100億瓦的強烈燈光直射德軍第一道防線,刺眼的光柱照得德軍官兵睜不開眼——壞了,蘇軍的“卡秋莎”發言了。

對這種火箭炮的威力,德軍曾吃盡了苦頭,炮彈爆炸形成一股強大的風暴,要卷起一切、摧毀一切。

今天又突然閃出一片強光,德軍以為“卡秋莎”打響了,都嚇得抱頭鼠竄,躲進了防空洞,陣地空無一人。

德軍麵對奇特燈光,恐懼萬分,而蘇軍的8000門大炮開始了猛烈轟擊,在高空偵察機的指示下,不斷修正方位,向目標猛轟。

萬炮齊鳴,暴風雨般地向德軍陣地傾泄了足足半個小時的炮彈,黑壓壓的轟炸機群、殲擊機群從空中向柏林陣地壓去。

炮火開始延伸,坦克、裝甲車、步兵在行進。

希特勒曾下令在奧得河至尼斯河的第一道防線上,挖出數道反坦克溝、陷阱和安置數千門坦克炮。

德軍還組織了16000個反坦克爆破組,並揚言在第一道防線上就要搞掉蘇坦克的三分之二。

可防線被出人意料的探照燈和炮火摧毀了,爆破小組很快在燈光和炮火下被消滅。

接著蘇軍坦克火炮又對著防空洞射擊,把躲在裏麵的德國鬼子炸得稀裏嘩啦。

英雄的坦克團在1500餘門“卡秋莎”火箭炮的支援下朝前衝去,逼近了柏林城。

“卡秋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兵器,何以引起德軍那麼強烈的恐懼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納粹德國為了征服世界,建立了龐大的機械化部隊。希特勒使用閃擊戰術,在大量空軍的掩護下,用機械化部隊向別國發動突然襲擊。

蘇聯為了加強壓製這種快速進攻的機械化部隊,總結了前人研究火箭武器的經驗,決定研製一種殺傷力和震撼力都非常大的武器。

設計師黎利昂切夫帶領設計組人員晝夜苦幹,終於設計出sm-13火箭炮。

1941年6月30日,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的一個星期,沃羅涅日州“共產國際”兵工廠接受了一項緊急任務:立即生產火箭炮。

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最大射程8、5公裏,一次齊射可發射132毫米火箭彈16發,該彈初速70米/秒。

當德國納粹軍隊向莫斯科進攻時,突然遭到前所未有的強大火力的襲擊。雨點般的火箭彈從天而降,德軍損失慘重,驚慌失措,稱這種炮為“鬼炮”。

當蘇軍戰士還不知道這種新式的炮叫什麼,看到炮車上的“k”字,大家便給它起了俄羅斯姑娘的愛稱——“卡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