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食召:“素人出品”越來越紅(1 / 1)

南食召:“素人出品”越來越紅

聊生意

作者:不二

既沒有大機構作背景、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僅僅靠精致的製作、一絲不苟的品質管理、獨特的推廣文案,就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口碑。這兩年來,以“古法工藝、良心製作、文藝風範”為特色的傳統食品賣家逐漸增多,甚至在網上形成一個食物流派——素人出品。這些“素人”(非專業人士)不但豐富了人們的口味,而且引發話題熱議。

故鄉食材引發創業構想

登錄“南食召”的網店,諸如“道隱與尋常,猶百味藏於五穀,故知五穀者則知道”等雅致的古文與食物的美圖撲麵而來,製作的各種細節比如和麵甚至是田野裏曬麵的大照片都貼在相關食物的介紹下麵,處處體現出賣家的細致與品位。打開首頁,貨架上一共隻有10件寶貝:紗麵、薑酒、紅糖、紫菜、蝦皮,以及諸如花菜幹、萬年青幹等5種菜幹。精挑細選來的食物,設計獨特的包裝更是讓不少人發出感歎——“食材竟然可以顯得如此質樸而華麗”。

店主之一杜克負責文案、店鋪設計、微博推廣和策劃,他的女朋友康銳負責平麵設計和貨品上架。另有一位朋友幫忙負責打包和倉儲,另一位負責客服和財務。後來再請了專門的客服和打包人員,一共才6個人。

“之前一直在外地生活,讀大學加上工作,大概有12年吧,在飲食上卻一直難以習慣,始終覺得還是家裏的食物好吃。起初會以為是烹飪方法的問題。但後來回老家後,越發覺得食材本身的重要性。”談起開南食召的初衷,杜克顯露出對於研究食物的執著,後來他辭職回到老家,為了糊口先是開起一家陶瓷網店。一次兩個外地朋友來瑞安玩,杜克帶著他們大吃了一圈兒,朋友們立馬都被瑞安的食物“深深震撼”了,建議他在網上開賣瑞安食材。杜克決定“小試一下水”——在原本的陶瓷網店附帶出售些菜幹,沒想到反響出乎意料的好。再後來,他覺得在陶瓷店賣食材終究有點不靠譜,琢磨著幹脆開一個專門的食材店。於是,在去年年底,淘寶上的“南食召”正式上線。

古法工藝遭遇“爆倉”尷尬

記者上周登錄南食召網店,首頁醒目位置標出這樣一行字:“連日綿雨,紗麵無法晾曬,所以紗麵不定期上架,數量均不多。”

南食召這樣做不是第一次。就在今年3月,南食召因為來不及處理大量的訂單,臨時將所有貨物都下架了三天,其實店裏每天的訂單量平均在80—100件之間,按大多數淘寶店的運營能力,這顯然算不上大數字,至少不會到臨時下架的地步,之所以遭遇“爆倉”正是因為南食召是小本營生。

南食召是個賣南方家鄉食材的網店。店裏的東西暫時不多,但確實是我們花了很長時間一起去找,再精挑細選的,杜克告訴記者,現有的食材都是問固定農戶收購的,做生不如做熟。所有的貨品都強調了手工製作,還特別做出提示“貨品供應量不大,製作周期長,會被天氣因素左右”。隻能限量供應,賣完就下架。別無他法,總不至於拿次貨來搪塞。“更多的食材經我們挑選後還會陸續上線。”

“古法手工紗麵”是這家小網店賣得最好的寶貝,在近30天內賣出2878件。在這個傳統工藝舉步維艱、講究精確和數量的年代裏,傳統的手工美食讓懷念從前的買家們大呼“驚豔”,出現率最高的評價是“口感不錯”、“包裝精美”、“有懷舊的感覺”。

“小而美”的生存之道

食材可以精挑細選,文字可以盡情優雅,配圖也能做到不失文藝,但做買賣這件事卻總逃不掉商業化的追考。

“我們所有食材的價格都是綜合成本、人工後,由四人核定的。開店當然要有利潤,雖然不多。”南食召算得上人氣爆棚,但並沒有杜克想象中那麼賺錢,“賣了確實不少,現在每天的銷量是120單左右吧,基本上是人手的所能承受的極限了。”

紗麵是南食召利潤最低的一個產品,每出售一份400克重、售價為14.6元的紗麵,毛利大約是3元左右。而那個地處深山的南山村中最擅長製作紗麵的行家——林師傅,則是康銳和杜克遍尋而來:別人搓一遍麵,林師傅搓三遍,麵的口感因此更細膩柔韌。同紗麵類似,南食召出售的食材種類都非常有限。他告訴記者,眼下南食召經營上遇到的“難題”包括一是斷貨,由於因手工製作,貨源不足,往往供不應求,再加上天氣原因,有時根本沒辦法製作;二就是訂單太多,造成發貨拖延;還有被抄襲和盜圖等。

對於口碑相傳,杜克顯得相當有自信,“到目前為止,南食召還沒投過任何形式的廣告。微博是唯一的宣傳渠道,我們的消費群應該是以對自己生活品質有一定要求的年輕群體為主,願意動手為自己或家人製作美食。來買過的,基本上都成回頭客了,但畢竟南食召創辦時間還很短,剛知道的很多,還沒足夠時間形成龐大的回頭客群,要時間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