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沒有目標,目標的作用不是一個簡單的"重要"所能概括的。沒有目標就會如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甚至是會放棄奮鬥。有一個小寓言:三隻青蛙掉進鮮奶桶中,A說:"這是命。"於是它盤起後腿,等待死亡降臨。B說:"桶這麼深,憑我的能力,今天死定了。"於是沉入水底淹死了。C說:"不幸!但我的後腿有勁,隻要有墊腳的,一定可以死裏逃生。"它一邊計劃,一邊跳躍。鮮奶由它不停攪動成了奶油塊,它找到墊腳的,也就獲生了。這個小寓言啟示人們應該確立明確目標,才可以成功。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企業家,執著於目標同樣重要。
李嘉誠被譽為"經營之神",是香港光芒四射的人物,他在美國《幸福》雜誌的世界巨富排行榜上排名第16位。
"長江塑膠廠"就是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為人打工掙得的一點積蓄創辦的,它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
在創業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以自己一貫"以誠為本"的對人原則賺了幾筆,可後來這招兒就不靈了。
當時的李嘉誠對自己的創業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心中缺乏正確觀念的指引,隻是盲目地想贏得更多財富。幾次小小的成功,使他急切地擴大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於是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工廠虧損愈來愈嚴重。
過快地擴張、承接訂單過多、設備簡陋和人手不足,極大地影響了產品質量。於是,因質量問題和交貨期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積壓在倉庫裏,資金更加周轉不靈了,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索賠。
重情誼、講信譽的李嘉誠咬緊牙關,用賬本上所剩的最後一點貸款,千方百計地找原料商訂購塑膠原料,並集中力量保證了後來幾批訂貨的產品質量,終於使企業擺脫了僵局。
然而,就在李嘉誠帶著複活企業、渡過難關的希望去找客戶提貨時,客戶卻以國際塑膠市場突然有變,考慮自身利益為由,公然言而無信,拒絕按合同收貨。
這正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當時的香港法製不太健全,客戶的違約失信,使工廠出現嚴重虧損,使原來有一線生機的塑膠廠徹底掉入破產的深淵。
在那段狼狽不堪的日子裏,李嘉誠每天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既要應付不斷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也要對付威逼他還清原料費的原料商,更要應付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要求發放工資的工人。
初嚐成功喜悅後的李嘉誠做夢也想不到隨之而來的卻是滅頂之災。1950年後的5年沉浮歲月,是李嘉誠創業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幕,它沉痛地記錄了李嘉誠摸爬滾打於泥濘之中的艱難曆程。
李嘉誠自己都不敢回憶,在百感交集的情況下是怎樣一分一秒地熬過來的。生意上的慘敗幾乎使他萬念俱灰,但是他必須為他的企業、為支撐他的家庭而堅持下去!
重朋友、講義氣的李嘉誠為了生活,更為了"誠與信",不得不重新振作起來,收拾他的企業殘局,並總結出了這樣的教訓: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做指導,再也不能去做無頭蒼蠅了,於是,他靜下心研究新的發展。通過分析他認識到,企業遭到了那樣的滅頂之災,員工對工廠的信賴已經蕩然無存了,企業之所以出現產品質量問題,說明缺乏專業人才。於是針對分析結果,製定新的發展方案:第一步是穩定軍心;然後,快速尋找經驗豐富的塑膠人才,由小到大,穩紮穩打,趕在工廠徹底崩潰之前將局麵扭轉過來。
李嘉誠一邊想著新的發展方案,一邊又重新設計塑膠產品。
李嘉誠找到了正確的指導觀念,於是向職工宣布:
"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艱苦奮鬥,我廠已將欠款全還清了,銀行方麵已經同意繼續提供貸款。這就意味著,我們暫時脫離了困境,又擁有了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現在我們麵臨的是如何把握這次機會。我認為,目前企業要發展,但發展要穩步,不能不切實際地求發展。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求生存,再圖發展。
"現在我們都是一條船上的成員。既然我們有能力渡過難關,那麼,我們也一定能夠把長江塑膠廠成功地駕駛前進。大家都能吃苦耐勞,視長江的成敗為己任,都能為長江的發展出力。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長江一定能夠發展壯大。"
李嘉誠剛說完,職工們受到鼓舞,報以熱烈的掌聲。共同的目標,同樣堅定的信念,強有力地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
"我們必須先求生存,再圖發展"是李嘉誠從企業的"滅頂之災"中吸取的教訓。"滅頂之災"是沒有目標的企業的必然命運,是沒有觀念指引的企業家的命中注定的一劫。慶幸的是,李嘉誠能夠及時擺脫那種"無頭蒼蠅"式的經營,重振旗鼓,樹立目標,使企業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