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方向感
卷首語
作者:劉春雄
幾乎所有行業,包括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都到了一個迷霧籠罩的十字路口,既麵臨著非做不可的選擇,又不知道選擇的坐標和方向。這個時候,企業很難有目標和方向明確的戰略,但不能沒有戰略的方向感。以IT行業為例,有非常多的技術方向,對於一個IT企業來說,在主流的技術方向缺失將是致命的,比如諾基亞沒有選擇安卓技術路線。微軟為了避免技術方向選擇的錯誤,努力押寶於眾多技術路線,事實證明技術方向還是不正確。現在,阿裏係在不斷做分拆,每一次分拆都是一次對戰略方向的選擇和探索。
方向感不是戰略本身,方向感是戰略的前提和對戰略的判斷。
十多年前,采訪一家行業龍頭企業時,老總沒有回答企業戰略的問題,而是講了一係列曆史故事。
故事一:在中國革命低潮時,黨內出現了質疑“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聲音,毛澤東特別撰文,發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強音,及時把握、引導了黨的方向。
故事二:紅軍長征途中,當紅一方麵軍和紅四方麵軍會合時,張國燾提出向西走,毛澤東提出北上奔赴抗日前線,得到將領們的擁護,又一次在關鍵時刻把握了方向。
故事三: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到長江邊時,有人提出“劃江而治”的方案,國際社會也給中國共產黨很大的壓力。毛澤東此時果斷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響亮口號,再一次把握了方向。
這家行業龍頭企業的觀點是:作為一個決策者,每當麵臨關鍵時刻,一定要有方向感。方向錯了,一切都錯了。
當環境出現方向選擇時,一定會有傳統巨頭的消失和新巨頭的崛起。在方向明確時的追趕,戰略和資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巨頭擁有明顯的優勢;當未來模糊時,一定會有新興企業快速崛起。
我們提出企業的方向感,基於一個基本的判斷:中國企業到了一個迷霧籠罩的十字路口。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判斷呢?
第一,基於IT技術的新型商業模式顛覆了傳統商業。這裏之所以不稱“電商”而稱為“基於IT技術的新型商業模式”,是因為基於IT技術還會出現更多的新型商業模式。很多基於IT技術的商業模式,馬雲很害怕,因為站在未來角度,阿裏係的很多商業模式仍然會被顛覆。
傳統商業模式被顛覆,我們可以確認;未來商業基於IT技術,我們可以確認;基於IT技術的未來商業模式是什麼,隻有天知道。
第二,現代營銷經過一個螺旋式循環回到原點。缺乏營銷意識的時代,技術專家和生產部門主導營銷,那個時代還曾被形容為“營銷近視症”。喬布斯的出現把營銷拉回原點,即利用技術的力量,營銷再次聚集於產品。喬布斯開了利用IT技術改造其他行業的先河,未來IT技術將會如何改造和顛覆其他行業,隻有天知道。
第三,新消費者的出現讓營銷界不知所措。“80後”的叛逆曾經讓社會驚呼,但融入社會後,“80後”作為一個現象幾乎消失了,被主流社會所同化。“90後”則不同,IT技術給他們提供了新生產方式,勞動力短缺逼迫社會接受他們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國家庭充裕的財富給了他們超過其收入的購買能力。現在,沒有一個營銷專家敢說把他們研究透徹。
上述三個方麵告訴我們,傳統已經被顛覆,未來卻還模糊不清。這個時候,企業很難有既定的戰略。我們既害怕對變化無動於衷,也害怕狂熱於錨定目標。
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清晰的戰略,而是方向感。
(編輯:王 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