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在新聞采寫中培養問題意識(3 / 3)

多思考有關的社會問題

教育公平、受教育權利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這既是教育政策本身的問題,也與很多社會政策、社會問題相關。

2013年9月,甘肅張家川少年楊某因在網絡上發帖質疑一人死亡原因而被當地警方刑拘,後被撤銷釋放一事,引起熱議。什麼樣的網絡言論構成尋釁滋事、妨礙社會管理秩序,少年在網上發布言論,到底該受到何種約束,都是值得考量和探討的話題。也有人提出,對於這名少年不要過多關注和溢美,更不能對他的勇氣和質疑胡亂捧殺,這些都是理性、善意的提醒。但是,我所想到的是不該忽略這個少年在京的求學經曆。

從各種報道中可以梳理出楊姓少年的讀書經曆。因為父親在北京開拉麵館,他從小學一年級就在北京上學,因為無法在北京參加中考,上到初二隻好回鄉。雖然在北京住在租來的地下室,但在北京長大的少年,不願回到故鄉縣城。有這樣人生經曆的少年,自然比同齡人更能感受到城市與鄉村、東部與西部的巨大差距。為什麼要和同學分離,要和熟悉的城市分離?這無奈背後是什麼樣的現實和政策?被迫返鄉的小楊,是勢必要追問的,他顯然更關注時事,更關注教育公平。

由此我寫成《不要忽略張家川少年的返鄉經曆》一文,主要提出如下建議:預防危機的良方有許多,教育公平是其中之一。教育既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又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促進劑,讓“打工子弟”在父母身邊接受公平的教育,不能成為一批又一批兒童的奢求。

《中小學生自殺數據不應是研究禁區》也是這種橫向思考的結果。2014年5月23日,溫州平陽中學一名高三學生跳河自盡。而兩個多月前該縣一名高三男生跳樓身亡。新華網的報道對2008年至今的中學生自殺現象進行了梳理,發現平陽縣這幾年已發生7名中學生相繼在校園或家中跳樓、墜樓和跳河事件。

到底每年有多少中小學生自殺,放棄花季生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些好像一直沒有公開的數據。再一次感歎年輕生命消逝的同時,我注意到,在剛剛出版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中,有一篇《2013年全國中小學生自殺問題調查》,對2013年媒體上全年對中小學生自殺的報道進行統計,共搜集了79例。通過分析,發現從小學六年級開始,自殺率開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在中小學階段男生自殺現象較為突出,比例高於女生。

但是此篇文章麵世後,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對於中小學生自殺“根本原因在於高度應試的教育製度”的結論不太認同,認為缺乏數據支撐,並提出研究學生自殺要注意方法。

我進一步了解到,《2013年全國中小學生自殺問題調查》的研究者正是出於“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生自殺問題諱莫如深”的苦惱,隻好選擇對媒體公開報道進行統計分析。

在《中小學生自殺數據不應是研究禁區》一文中,我提出:中小學生自殺數據不應成為學術研究的禁區,應有權威數據,以便研究者們及時發現和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尋找到更有效的幹預措施,盡可能避免自殺悲劇的發生。

因此,能夠帶著問題意識去采訪、寫稿、思考,一定能有精彩之文麵世。這其中,需要具備“四個有”:有全局意識,才能提出問題;有反思精神,才會提出問題;有一定勇氣,才敢提出問題;有理性判斷,才善提出問題。我想,這四點,不僅適用於教育報道,也適用於所有的報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