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期是個大變革的時代,傳統道德倫理也在經曆著現實環境的拷問。而當時的著名學者梁啟超卻能夠以異於常人的誠實與守信,在“萬馬齊喑”的環境中,為世人樹立起一座不朽的道德豐碑。
梁啟超自幼即有“神童”美譽,6歲入私塾學習,8歲學寫文章。這都源於他小時候接受了很好的家教。
梁啟超的祖父叫梁維清,是梁氏家族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秀才,曾做過管理一縣文教事業的教諭。但因看不慣官場的腐敗,他不久便辭職回鄉執教,並購得10多畝地,過起了“半為農者半為儒”的生活,成為一個典型的鄉村士紳。
梁維清在家庭裏十分重視對子孫的教育。他除在自家空地上親自築一小書齋,供諸孫讀書識字外,平常特別注意引導兒孫樹立忠孝觀念。
茶坑村有一座古廟,構築精細,風格典雅,內藏40多幅古畫,另掛有曆史上有作為的24位忠臣圖像和在民間流傳極廣的24位大孝子的肖像畫。每當元宵佳節,廟內燈火通明,彩帶飄舞,百姓在賞燈之餘,領略這些名臣、孝子的忠孝精神。
梁維清把這種節日觀光看做是教育子女的一個很好機會,每年正月十五必帶子孫進廟觀畫,一一向他們指點講述。梁維清身上表現出來的儒家文化品格,使梁啟超從小受到了積極的熏陶。
梁啟超的父親叫梁寶瑛,在科場上很不得意,屢試不第,30歲以後便絕意仕途,教授鄉裏,靠著從父親那裏繼承的六七畝田和教書所得,繼續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在待人處事上,梁寶瑛秉承父風,勤奮,儉樸,自尊,誠信,律己嚴,待人寬,在鄉鄰中間也頗有威信。
在家教上,梁寶瑛由於自己未能博取任何功名,因此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對梁啟超要求也特別嚴格。他除教梁啟超讀書作文外,還教導他注意道德品質的修養,注重修身濟世。
為不使梁啟超染上遊手好閑的紈絝之習,敗壞勤儉節約的家風,梁寶瑛要求梁啟超在讀書之餘,必須參加勞動。他一再告誡梁啟超,不能以普通孩子要求自己,要從小立誌,做一個擺脫平庸的人。
梁啟超的母親趙氏,出身於書香門第,以賢孝聞名全鄉。梁啟超6歲時有一次撒謊,趙氏嚴以管教,讓他再也不許撒謊。母親的教誨使他逐漸明白了誠實為人的道理。在這樣的家教環境中梁啟超健康成長。
1884年,12歲的梁啟超離開自己的家鄉熊子鄉,坐船前往廣州參加學院考試。到廣州後他租了一間公寓,認真讀書、學習。考試時他對答如流,中了秀才。
主考官是廣東學政葉大綽。他看到學子們的成績很好,心中十分高興,特地接見了被錄取的學子。被接見後,學子們一個個都走了,隻剩下年少的梁啟超沒有動。
葉大綽感到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走。
梁啟超很有禮貌地說:“葉大人,學生有件事懇求您幫忙。”
小小的學子,竟敢在三品大員學政麵前提出要求,葉大綽先是吃了一驚,然後笑著說:“你有什麼請求,請說來聽聽。”
葉大綽態度和藹、可親,梁啟超聽後,十分激動,說:“學生臨來考試時,對祖父許下了諾言。如果我這次考試被錄取,就請求主考大人給祖父寫一幅誕辰壽言。”
主考官想弄清梁啟超的想法,問道:“你為什麼想到要這樣做呢?”
梁啟超深情地說:“我的祖父雖然一生沒有中舉,但他用畢生的精力辛勤地培養我。我今天能夠考上,全虧祖父培育之恩。今年,祖父剛好70大壽,作為孫子,我應該感謝他,最好的禮物就是寫一條壽言,既肯定他的一生,又表揚他的精神。我想來想去,覺得隻有學政大人寫的壽言才能滿足這兩個意思。如果您能寫一贈言給他,這是最大的安慰和禮物。因此,我冒昧地求大人幫忙。”
葉大綽聽了梁啟超的話,覺得他是個誠實的孩子,說的是真心話。他被梁啟超的忠誠感動了,於是欣然接受了梁啟超的請求,揮筆為梁老先生寫了壽言。
梁啟超回到家鄉,他的父母都很高興,祖父接過壽言,早已笑得合不攏嘴了。
父親問梁啟超是怎麼想起讓學政大人寫壽言的。
梁啟超說:“我臨走時,祖父問我,這次考試有沒有把握。我說,有把握。如果我考中了就請主考官大人給您寫一條壽言。考試後我被錄取了。我要實現我的諾言。於是,我就如實地將我的想法告訴了學政大人。學政大人聽了我的話後,真的答應了我的請求!”
祖父說:“超兒很誠實,而學政大人喜歡誠實的孩子,於是,學政大人就寫下了如此有意義的壽言了,這正是‘心誠則靈’嘛!”
梁啟超成家立業後,在對幾個子女的教育中,始終把誠信教育擺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要求子女待人真誠、不準撒謊。他經常告誡子女,一個不誠實的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