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敢問路在何方(1 / 1)

敢問路在何方

刊首快語

作者:梁偉

我正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最南端,一座位於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與昆侖山之間的西域古城——和田,開展對口援疆工作。從業十年來,我曾報道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盛況,專訪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從最初的經濟新聞記者經過數次轉型,涉及時政新聞、社會新聞、法治新聞及文化新聞,涉獵廣播、網絡、報紙、電視等多種媒體形態。十年如夢,如今新聞事業的發展一日千裏,但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

放眼全球,媒體生態正在發生深刻的巨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呈融合發展之勢。BBC是英國最大的廣播機構,其記者既可以做廣播節目,又可以做電視節目,還可以做新媒體內容,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媒體記者。BBC新聞中心已不再區隔廣播、電視、互聯網,而是直接分為總編室、用戶創造內容部、素材加工部、全球視頻資源部、視覺工作室等部門,還專門設立了未來媒體中心,負責研發媒體先進技術。近期央視播出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揭示了我們正站在一個新時代到來的前沿,新聞事業唯有與時俱進才有未來。

而目前我所在的新疆和田地區,地處新疆的最南端,有長達210公裏的邊界線。在北京等省市開展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以來,和田地區的經濟社會麵貌包括廣播電視事業發生了巨大改變,但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宗教問題複雜,近年來這裏的社會環境一度十分嚴峻,發生過多起震驚全國的暴恐案件。

在新疆,尤其是和田地區,開展好宣傳工作,把黨和政府的聲音、人民群眾的主流意識狀態傳播出去,並堅決與極端宗教、暴恐思想作鬥爭,顯得異常重要,這猶如一場拔河比賽。

現實狀況並不樂觀,筆者在和田地區廣播電視台看到,這裏編輯、記者數量嚴重不足,特別是電視記者,經常是一個人完成采訪工作。和田地區下轄的一市七縣均辦有廣播、電視,力量分散,節目製作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形成“拳頭效應”,不能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而且新聞傳播觀念滯後。

從全國來看,新聞從業者自我認同感降低。有一個發生在今年全國高考結束後的故事,某省高考狀元從小的願望是成為一名記者,於是高考誌願想填報新聞專業,但在接受采訪他的記者的建議後,改變了主意,因為多位采訪他的記者認為從事新聞業既沒前途、也沒“錢途”。這雖然是個案,但時下新聞從業者自我認同感不高可見一斑。

麵臨諸多挑戰和困惑,記者追尋新聞理想之路在何方?這需要我們給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