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團結發展科技工作(3 / 3)

(條件處)

二十七、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融資擔保資金,促進科技企業快速發展

(一) 籌建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融資擔保資金

1996年12月,我市成立了科技金融促進會,多次組織了專題研討和策劃,並與市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聯合完成了“關於建立北京市科技投資信用擔保機製的研究”的軟課題,對北京市建立科技投資擔保機製的必要性、可行性,國外開展投資信用擔保業務的成功經驗,國內開展投資擔保業務的有益嚐試,北京市科技投資擔保的運行機製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說明:

1.建立和發展科技投資擔保機製是深化經濟體製改革,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2.建立科技投資擔保機製有利於實現信貸資金的良性循環。

3.擔保可以通過風險轉移機製,起到資金放大和擴散的作用。

4.建立科技投資擔保機製可以引導信貸資金投向,起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的政策性作用。

高新技術產業化本身所具有的效益外在性與風險投資性,決定了建立科技投資擔保機製勢在必行,國外一些科技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都有比較完善的投資擔保機製。

“擔保法”的頒布實施,為擔保業務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對科技企業貸款的風險擔保有法可依。

從我國國情出發,由政府出資和企業集資共同建立擔保資金,使資金的來源有了保障。

擔保資金可以委托非銀行金融機構管理,由具備資格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共同管理運作,保證按預定的目標正常運行。

因此,建立擔保資金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它符合我國金融體製改革的方向,同時也將推進高新技術發展及其商品化、產業化,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市政府主要領導同誌多次召開論證會或辦公會,聽取建議和彙報,我委和財政局積極籌措啟動資金和製定實施方案。6月8日,市長辦公會經過審議認為,建立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融資擔保資金的條件已經成熟,決定批準實施。

(二)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融資擔保資金正式啟動

6月26日,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融資擔保資金新聞發布會暨協議簽字儀式在北京漁陽飯店舉行,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劉淇作了重要講話,市科委主任鄒祖燁作了新聞發布講話。擔保資金的正式啟動,為建立和完善本市科技風險投資和風險擔保機製開辟了一條新路,為開拓高科技產業融資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礎。

擔保資金來源於政府撥款資助、社會捐贈和定向募集。首期啟動資金5000萬元,到1999年總盤子達到2億元的規模。

擔保資金由市科委授權創業中心負責實施,有助於增強和完善創業中心的原有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功能,既緩解製約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融資擔保問題,又可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成長,並且避免了機構的重複設置。

擔保資金的管理機構是資金管委會,由各方專業人士組成,根據北京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導向,遵循政策性、科學性和高效率的原則促進擔保工作的順利開展。

擔保資金管委會辦公室設在創業中心,直接對外受理擔保業務,負責初審、組織評估並向“北國投”推薦擔保項目。

創業中心根據國家金融管理條例規定,將擔保資金以委托協議形式委托“北國投”專項辦理融資擔保及其他委托業務,“北國投”運用其法定金融職能依法獨立開展科技融資擔保業務,擔保額最高為擔保資金的10倍。

擔保資金的運行遵循政策性、科學性和高效率的原則,所支持的對象要符合北京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導向,重點是為北京市科研單位和中小科技企業在成果轉化階段向銀行申請科技貸款提供擔保。

擔保資金正式啟動以來,擔保資金管委會、創業中心、“北國投”及各有關銀行密切合作,不斷加強溝通和協調,依靠專家科學決策,在充分防範金融風險的基礎上,積極開拓促進發展,擔保工作穩步開展。

(條件處)

二十八、京台研討交易會取得圓滿成功

1998年9月16日至18日,北京市台辦、科委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管委會,在北京共同主辦了“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研討交易會”(以下簡稱“科交會”)。科交會認真貫徹了中央對台工作會議精神,通過科技成果展示、發布會、洽談會、研討會、參觀考察及項目簽約等,充分展示了北京地區的科技成果優勢;大力宣傳了北京市的投資環境,以及鼓勵台灣同胞來京投資的優惠政策;加強了京台兩地企業界的聯係,為更好地開展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市長劉淇,以及李誌堅、張茅、杜德印,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孚淩、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外經貿部副部長俞曉鬆等領導同誌出席了開幕式;400多位台胞應邀到會,其中包括石滋宜、沈慶京、葉國一、溫世仁等台灣工商界著名人士,桃園縣商會、市民代表會的代表團,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海峽兩岸文化經濟交流協會等致力於促進兩岸交流的台灣民間團體,以及北京、天津等地的台資企業家等。京方數千人參會。雙方就京台兩地科技成果轉化與合作進行了熱烈的洽談,共簽訂合作合同、意向68個,金額2.3億美元。會議取得顯著成果,獲得圓滿成功。

“科交會”從一開始便受到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十多年來,全市對台大型活動第一次被正式列入市政府的年度計劃;賈慶林同誌在布置全市1998年度工作時要求:“辦好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研討交易會,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並多次利用接見台商的機會當麵邀請重要台商參會;許多邀請函以市領導名義發出;張茅同誌兩次主持召開協調會,布置、檢查、指導工作;國台辦李炳才副主任親自率經濟局的同誌聽取“科交會”工作彙報,並做了具體指示。

選擇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是辦好“科交會”的關鍵。為此,我們分別組織在京投資的台商和北京已赴台參觀訪問的專家調研,根據其建議初選項目,然後製作成VCD光盤,再帶到台灣征徇部分投資者意見,在此基礎上確定了17大類400餘項科技成果。

促進科技成果洽談成功,是辦好“科交會”的重要目標。我們一是利用5月份台灣工商建研會組織200多名台灣企業界人士來大陸訪問的時機,在市台辦的配合下,精心安排來訪台商與我市幾十家企業餐敘洽談。二是利用7月份台灣北大研修團80多名台商來訪的時機,再次與台商洽談。經過幾次接觸,有十多個項目在正式開會前即已達成意向。三是京台有關參會單位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為了促成一個大項目,有的追蹤台商到了廈門;為了落實一個意向,雙方談到深夜;為了讓台商能夠參加簽約儀式又不耽誤行程,台辦與航空公司聯係,專門為台商增加了一個航班;為了使台胞了解北京的投資政策,我們組織市計委、經委、外經貿委、工商局等十多家單位,在現場為台商提供政策谘詢服務。

為了辦好“科交會”,我們招標選擇了展覽公司,並反複研究布展方案。來京參會的台商對“科交會”的展覽普遍給予好評。台灣英業達集團專案顧問陳敏全先生,是多年搞貿易展覽的專家,當他看到內容充實、布展有序、既體現科技水平又充滿時代氣息的展廳時,不禁豎起大姆指連聲稱讚:“好,好,夠上國際水平了!”海峽兩岸科促會秘書長陳秋初先生參會後感歎道:“真沒想到,活動搞得如此成功!”

與此同時,我們還認真做好研討會的準備工作。從“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過程中人力資源開發”、“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融資與市場交流”等題目的確定,到組織聽眾到會,都盡了最大努力。周密的組織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得到了廣泛認可。台灣著名人士石滋宜博士講:“這種交流方式是有實際意義的,非常有價值。”市台辦的同誌則感到,在近幾年研討會中,像這樣熱烈的場麵還不多見。

(成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