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第一戰
古語有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此時正準備交兵相鬥的青衣盟和聖京李家,無疑就是螳螂與蟬的關係,文言智就是自認為的“黃雀在後”,目前的形勢雖然是如此,不過很多時候,不到最後的關頭,誰也不敢肯定,自己最後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方文舉是李玉功的得力愛將,但卻不是盲目聽從,李玉功命令行事的一個“應聲蟲”,否則的話,他也不會以二十五歲的年齡,成為李家軍中李玉功之外的,第一號人物,在方文舉看來,李玉功這次發動的對青衣盟的戰鬥,純碎是“不義”的爭鬥。
在天朝大陸現如今內憂外患,最重要的是外患大於內憂的情況下,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一致對外”才應該是,最應該做的事情,不過李玉功顯然不這樣想,“輕易”剿滅國外三國聯軍的李玉功,雖然不至於讓其驕傲自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過高估計了李家軍的實力。
更何況他也低估了青衣盟和陳小二的實力,在不久前,青衣盟能在短短的一天內,集結三十萬人馬,並且達到廣平縣城這個征戰前線,已經足以說明,青衣盟能夠一統天下黑道,絕對不是“運氣”倆字,可以全部概括的。
此時的李玉功因為以上的事情,雖然對青衣盟的實力,進行了從今的估計,但仍舊沒有估計到位,在沒有充足情報的支援下,李玉功便已經著急下令,先鋒部隊的十萬大軍,開赴廣平縣城——和陳小二有著同樣的目的,想要一戰以挫對方的銳氣。
如此重要的任務,李玉功不可避免的,讓方文舉擔當了先鋒大任,並且一再告誡他:此戰不準敗,隻許勝,敗則以軍法論處。
即便方文舉是李玉功手下,排名第一的猛將,即便從內心來講,方文舉並不願意打這一仗,但是軍令難違,更何況李玉功對方文舉,不僅有知遇之恩,而且還有提攜之情,如果不是李玉功的話,可以想象在政治黑暗的天朝,毫無背景的方文舉,就算有天大的能力,立下了天大的功勞,也終歸隻是一個馬前卒罷了!
可以說接下來的這一戰,方文舉是為了報恩而戰,而另一方麵,通過七色姐妹的情報係統,陳小二早已經得到了方文舉,率領十萬人馬,浩浩蕩蕩向廣平縣城進發而來的消息。
青衣盟這一方的指揮營帳中,此時此刻多了一個特殊而又熟悉的人,說他特殊,是因為以他的身份,本沒有資格出現在這裏,說他熟悉,是因為他之前的身份,可以自如的出入中軍大帳。
這個人就是莫秋柏,被陳小二親自下令隨軍聽用的,前青衣盟堂主之一,他曾經得到陳小二的無比信任,又受到了其殘酷的猜忌,使得多年默默無聞,不過這一次麵對氣勢洶洶,陳小二沒有必勝把握的李家軍,陳小二思考再三後,仍舊決定把莫秋柏帶在身邊。
對陳小二來講,即便這一次莫秋柏不獻一計一謀,單單讓其坐在自己身邊,就可以讓陳小二擁有無窮的,必勝信念,這些純碎是心理上的不同反應,陳小二自然是不會對別人來講的。
而在外人看來,陳小二此舉的目的,正如楊青衣所說的那樣,是為了測試一下楊青衣的真實能力,看看他再沒有莫秋柏,這個智囊在身邊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將青衣盟總部管理好。
徐立功手中拿著一紙情報,快步走到陳小二麵前,朗聲說道:“盟主,已經得到確切的消息,李家軍的先鋒部隊,總共十萬人馬,距離廣平縣城隻有半天的路程了,根據消息稱,這次的指揮官是方文舉,我們的老對手了”
聽到方文舉的名字,陳小二暗自一驚,心道:看來李玉功對這第一戰的勝利,是勢在必得了,否則的話也不會派遣方文舉前來,不管是青衣盟,還是李家軍,雙方都知道方文舉對李家軍來說,就是必勝的代名詞。
從徐立功手中接過那份情報後,陳小二自己並沒有看,而是習慣性的遞給了身旁的莫秋柏,看到這一幕後,徐立功倒還好,林立卻是已經色變,不過當著陳小二的麵,他也不好多說什麼。
也是直到此時,林立才明白過來,不管莫秋柏落魄到什麼地步,他在陳小二心目中的重視程度,始終沒有改變,隻因為莫秋柏仍舊是以前的莫秋柏,他各方麵的能力並沒有減弱。
“莫秋柏,你怎麼看?”估摸著莫秋柏已經看完情報後,陳小二才笑著開口問道。
莫秋柏細細的將那份情報,又看了幾遍後,才開口說道:“從兵力方麵來說,對方隻有十萬人馬,而我們卻有三十萬之眾,實在沒有必要擔心,不過方文舉畢竟不是一般人,我擔心他會有什麼陰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