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忍耐升華為種境界(3)(1 / 3)

忍耐現狀的人具有從容的心態,更能理智地做出合理決策和計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急於取勝,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與敵人正麵作戰,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用兩年時間,長驅二萬五千裏,縱橫十一個省,才衝破國民黨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勝利地完成了長征。長征之後,紅軍擺脫險境,爭得主動,為贏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忍耐現狀的人更能獲得幸福感。人生在世,需要忍耐的事情無時無處不在。但是,如果僅僅蠅營狗苟於一己私利,那麼就有可能永遠走不出受苦的陰影。我們要自覺修煉,勇敢承受生活的苦難和壓力,不斷追求達到忍耐的理想境界。這樣,我們會看到美好的未來正向我們招手。

6.忍耐的文化境界

忍耐的文化境界,更多的是文化的歸納。對於我們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而言,忍耐就是常態。沒有什麼人非要搞清楚忍耐的意義、價值、影響、形態等。既然是常態,就有了忍耐的文化境界,也就有了忍文化。

說到中國忍文化,少不了講兩個故事:“韓信胯下之辱”“張良圯下拾履”。後一個故事,引發蘇軾感歎:“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留候論》)禪宗聖地天柱山三祖寺有一段文字:“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日:

隻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敬他、不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部分。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忍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儒、道、釋均有大量論述,還有許多相關的哲言警句和故事經典。元代許名奎、吳亮還編了一本《勸忍百箴·忍經》。

忍的意義、價值重點體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修養。“要做人,先學忍”,懲忿窒欲,自我克製,能忍人所不能忍,是修身養性的一種精神境界。《書》雲:“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容忍仁也,強忍義也。”(《廣雅·釋言》)二是策略與生存之道。忍作為積蓄力量的一種手段,舍小取大,“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韓信忍胯下之辱而終於封王拜將,勾踐臥薪嚐膽而以三千越甲吞吳。”生存之道,“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延伸到治國之道,有了忍才有和諧穩定,此乃“王道”也。

中國忍文化,對國民影響力極大,個人成敗與國家興亡,無不講一個“忍”字“忍”之一字,自宰相至於土庶,人皆當以為藥石。”(許名奎)藥石,禪門晚餐也。五四以後,人們更多從批判角度數落忍文化的不是,認為忍文化是國民劣根性形成,使中國淪落為外強中幹的弱國的根本原因,國弱民更弱,全是忍文化闖的禍。

其實,忍文化不是中同獨有的。誰說國人隻有忍,沒有血性?

日本、西方均有忍文化。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都是受儒家學說(孔子,孟子,王陽明)、佛教(禪宗)思想影響極深的,所以日本忍文化相當盛行,有些方麵不亞於中國,可以修行到極致,達到“無我”境界,類似“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也不少。

西方忍文化,提到最多的是打臉之說,“耶和華告誡眾信徒,當別人打你左臉時,你要將右臉伸給他”’。騎士精神,十分講究修養,看重一個忍字,如英國騎士授銜有一個程序,領主用劍背在被授銜者頸部或背上敲擊三下,有時還扇一個耳光,作為被授銜者忍辱負重的象征。(閻照祥《英國貴族史》)“忍字頭上一把刀,說明忍是意誌堅定的表現,而不是喪失意誌的懦弱表現。本來是具有崇高精神的修養狀態,變成渾渾噩噩,逆來順受,無可無不可;本是富有犧牲的精神狀態,會變成充滿心機的謀略。”(落瑛)批評者對忍的正麵價值也是充分肯定的,修身養性,本是文明、理性的象征;策略也是成功的一種手段,問題隻是出在忍的邊界問題上,即度的把握上。

不論是騎士精神還是武士道精神都重視修身養性,所不同的在於對忍的度的把握遠遠低於中國人。超出忍的限度,刀即出鞘,有限度的忍是一種修養,無限度的忍是一種怯懦,這是日本人、西方人的解讀。

儒家認為,事有可忍不可忍之分,孔子有“是可忍,孰不可忍”

的感歎,“忍與不忍,斷之於義矣”。(許名奎、吳亮《勸忍百箴·忍經》)忍以“禮”“義”為度,成了統治者要求子民忍,實行“霸道”與“王道”可以不忍的理論依據,忍文化也就成了對付子民的精神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