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氏豬”出世 “武鋼豬”投胎(1 / 1)

“丁氏豬”出世 “武鋼豬”投胎

第一眼

作者:裴燕

最近,網易養了5年的“丁氏豬”終於麵世了!可惜數量有限,首批幾百頭豬全部免費分給了員工和關係客戶。據分到“唐僧肉”的品嚐者所說,口感很不錯,肥肉超級多。

2009年,網易總裁丁磊宣布網易將進軍養豬業。2012年,網易的養豬場籌備完畢,開始動工。而直到最近,人們才等到了“千呼萬喚”的丁氏豬肉。5年的時間裏,從自身角度來說,網易經曆了場地選址、種豬挑選、臭氣處理、惡劣的環境和核心成員出走等多方麵的困難;從外部角度來說,網易曾多次遭到來自各方的質疑和嘲笑:“豬養得怎麼樣了?”“說好的豬呢?”

網易方麵曾表示,養豬的初衷也是想用互聯網去改變傳統養殖業。但確實是高估了自己,看輕了養豬過程中所麵臨的問題。從始至今,養豬過程中走過的彎路連起來甚至可以繞地球一圈。但不管怎樣,網易把一個講了5年的故事變成了現實。若把網易養豬比為一棵果樹,那麼這棵5年才結果的果樹也許會比其他果樹結實,果實也會更甜。

無獨有偶,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鋼鐵集團公司總經理鄧崎琳曝出一條趣聞,幾十年來一直從事鋼鐵產業的武鋼,今年要投資390億元,興辦養豬場。

與丁磊剛開始宣布養豬時一樣,武鋼的此舉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嘲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鋼鐵俠’養豬,就像豬八戒做針線活”。

按照鄧崎琳的說法,現在的行情是1公斤鋼材比不上4兩豬肉,鋼鐵市場的產能過剩逼得他們另謀出路。

市場法則,什麼賺錢幹什麼。我國對豬肉的需求占整個肉類的65%,目前人均肉類消費量是40公斤/年,離中等發達國家每年100公斤的平均值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養豬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生豬市場的低迷並不能阻擋有誌之士養豬的步伐。

我國生豬養殖正在走向集約化、規模化。全國每年生豬出欄量超過6億頭,規模養豬企業占的市場份額隻有1%,中小養殖場和散戶仍然是生豬養殖的主力,整個行業現代化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美國,母豬的PSY(每頭母豬每年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平均約20頭,而中國,母豬的PSY平均約為16頭。中國養豬業實際上十分需要新鮮血液。

武鋼介入養豬業,好處顯而易見。390億元的投資量可以使豬場在硬件和軟件上都達到一流水平,從大的方麵說可以防範國外巨頭壟斷中國養豬業,從小的方麵說武鋼的品牌力量,對食品安全也有示範效應。

網易和武鋼選擇養豬,是市場嗅覺敏銳的表現。有多少人知道豐田原來是生產織布機的?同理,武鋼養豬,也先別當成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