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5大炮主義(2 / 3)

機槍,步槍很難防禦住這樣的衝鋒,因為他們麵對的是潮水衝擊過來的散兵衝鋒,這種充分更加的致命,這時候你會驚恐的發現,手中的步槍射速不足以解決掉你麵前的困境,盡管你的射速很快,機槍的射速很快,但你未必能夠一下子擊中對方,而敵人卻在不停的衝鋒,同時他們也會你對進行射擊,你也有被擊中,被打死的可能,機槍盡可能的傾斜子彈,但是依然還會被衝擊掉。這時候隻有火炮才能徹底的挽救這樣的困境,沒有這樣的火炮,你很難抵擋這樣大規模的進攻。這種進攻方式造成的傷亡代價更多,更大,但是卻讓防禦的一方有些被動。

因為他們發現,單純的依靠步槍和機槍還是很難抵禦對方這樣瘋狂的衝鋒,似乎有兩個辦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第一增加步槍,機槍的數量,這就需要改革步槍,他們希望能夠設計出一種連續射擊的步槍,實際上,韓國人已經有了這方麵明確的需求,但是這樣一來對那些陸軍部的實際官員看來,這是一個極為不現實的問題,不現實在於,子彈的數量,高射速會增加對子彈的需求,彈藥補給的情況會變得越愛越大,他們將會嚴重的依賴於子彈的補給,沒有補給,他們將沒有這樣的功效。這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這樣的話,整個彈藥補給,以及後勤補給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子彈的生產也會增加相當的多,這對戰爭是極為不劃算的,因此這樣的方式被阻止,直接被否決掉了。因為他們不希望更多的子彈被浪費掉。

而另外一種方式,就是依賴更加有威力的武器,這個武器,就是火炮。在火炮使用方麵,海軍的火炮要多的多,而且較為成熟,相比陸軍隻是裝備一批速射機關炮,但他們並沒有大規模的普及,如果不是這次海軍正好有這樣一批裝備提供給他們的話,他們也不會有這樣的裝備使用在這個上麵,可以說,一切都是那樣的巧合,正是這樣的巧合才讓他們注意到。陸軍的戰術改變在於火炮。

“綜合報告上的數據,我們的防禦作戰,需要更多的防禦火炮。如果沒有火炮提供更加充足的戰鬥的話,我們將很難防禦住對方的進攻。”中校說到。中校說的已經在孟拉實行起來了。

在最近的一次三三一防禦作戰當中,大量的火炮被使用起來,盡管一些軍官認為,這是他們使用新式子彈的結果,但是在陸軍部看來,火炮的作用應該被放大,因為子彈畢竟造成幹的傷亡是十分有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火炮才是未來重點發展的對象,對於開花彈這樣的小品種的東西,他們認為,意義並不是很大。這就是韓國陸軍部的看法,火炮在戰術當中的意義將會進一步的發揮更大的作用,而持有同樣看法的還有趙國陸軍。

李牧的參謀部,通過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記者報道。還有一些大量的觀察員的報告。實際上,趙國商人也在孟拉做生意,通過這些商人,趙國人自己得到了第一手有關韓國人在孟拉作戰的情況,畢竟很多時候,他們還是希望使用這樣的情況。

“速射武器已經再次被證明起來,是十分有效的防禦武器,但是對於進攻,他們的作戰能力還是嚴重的不足。”李左車看過一份報告之後說到。這時候的機槍普遍都是水冷式重機槍,他最少需要五個人才能進行戰鬥,此外還有更多的彈藥手提供彈藥補充,因為他的射速很快,隻要不停的射擊,這種狀況就很難改變,這是一種不得不麵對的缺陷。

而這樣的武器,在進攻作戰當中,他又很難發揮這樣的威力作用,隻能在後方提供有限的火力打擊,因此,機槍的進攻作用還是沒有引起趙軍的注意,他們隻是被看成是一種防禦性的武器,最多就是一門固定的小火炮而已,或許一旦機槍做的更加的簡便,或者是輕巧,就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了。或者是這時候才能對步兵戰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時期的機槍依然沒有做的更加的輕巧起來,秦軍趁機試圖這樣做過,因為他們發現,在步兵作戰的時候,他們手中的步槍火力依然很孱弱,特別是栓動步槍,盡管他們的準確度很高,但是,在突發情況下,胡亂的掃射要比準確的射擊要有用的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很難預料到你的精神狀況會不會讓你打出的子彈更加的準確,這需要經受更加殘酷的訓練才能做到這一點,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做到這一點的。所以,這樣的事情還是需要士兵自己來完成,他們對於射速的要求變得更高,衝鋒槍的意義凸顯出來,而這就讓秦軍忽視了輕機槍的研製工作,他們曾經研製過這樣的產品,但是都是一些不成熟的產品,這些產品不是出現卡殼,就是重量太重的情況,而且,一些產品還出現了後坐力很大,槍口不停的上跳的結果,子彈的數量也不是很滿意,這樣一來秦國方麵就停止了輕機槍的研製工作,因為他們的戰爭不需要這樣的武器了。秦軍不再大規模的進行作戰,這樣的武器自然而然的停滯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