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土地兼並(2 / 2)

而平均地權的做法,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土地大量的兼並,失去土地的農民,無法承擔起國家的賦稅已經各種各樣的徭役,兵役,因為他們失去了土地,這種重要的經濟來源。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農民成為社會動蕩不安慰的重要破壞因素。而國家這個時候沒有做出任何的調整,沒有這種調整,國家很快就會失去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那麼這個繁榮的國家就會進入一種自我破壞的狀態。

農民起義,接著社會就會進入一種急劇動蕩當中。戰爭不斷的爆發。瘟疫不斷的殺死越來越多的人。社會動蕩不安。民眾死傷慘重。這對國家,對民眾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災難。

可以說,土地兼並的問題,嚴重的影響了一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興衰。土地兼並問題無法解決,那麼封建王朝就會進入這樣的一種怪圈當中,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王朝一個接著一個,但最後誰都沒有逃脫掉滅亡的問題,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沒有很好的解決掉土地兼並這個一大經濟難題,而且,他們固有的思維模式阻礙了這種問題的解決辦法。

比如,西漢開口,漢高祖就是平均地權,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人人都有田種。所以,國家安定,但隨著國家財富的積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社會財富已經達到了頂峰。加上戰爭催化作用。土地兼並嚴重。而漢武帝無力維持這種平均地權的做法。最後導致給社會埋下了動蕩不安的因素,王莽篡權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土地兼並嚴重,人們希望得到土地,而王莽希望像古代人那樣平均地權。而實際上,那樣做的話,隻會損害那些有用土地財富的人的利益,結果可想而知,社會會更加的動蕩。無論是唐朝,還是明朝,這些問題都麼有很好的解決。

秦帝國末期動蕩不安的因素,也是因為土地兼並嚴重引起的,土地兼並。導致的問題成為根本問題,但尚文去成功的化解掉了這種矛盾。

尚文和以往那種繼續平均地權的做法不同。尚文進行了疏導。猶如大禹治水一樣,尚文不是去堵,而是去疏通。土地兼並是一個曆史規律,因為財富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就是一種趨勢,尚文非常明白,土地隻有集中起來才能產生更大,更多的糧食,於是乎,尚文大膽的鼓勵土地兼並,讓土地規模迅速的擴大起來。這樣,農業就徹底的破壞掉原有的經濟模式,而產生的則是新的農業模式。

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開始大規模化的生產那些容易產生經濟效益的農作物。比如,小麥,小麥的推廣就是隨著秦國土地的大規模集中才開始的。粟米在小麥的大規模推廣下,迅速的退出了曆史舞台,而粟米,這種農作物,在曆史上隻有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才慢慢的退出,尚文提前幾百年的時間。

隨著土地的兼並。土地越來越集中。需要的人越來越少。這也就意味著,秦國將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失去土地,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失去了生活的來源。尚文這個時候,開始建設秦國的工業化,在軍工的鼓勵下,大量失去土地的秦國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成為工人,而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工業化開始的豐富的勞動力。

為了減緩農村人口對城市,特別是工業崗位的需求。尚文很恰當的在這個時候展開了兩次大規模的入侵活動。戰爭,極大的減少了農村人口遷移城市的壓力。

就這樣,秦國解決了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關係,很輕鬆的化解了土地兼並帶來的嚴重的社會問題。主要是失業人口急劇增多。尚文這個時候順勢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韓國卻不同,韓國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但韓國沒有堅實的農業基礎,國家生產戰略空間就小。同時,還有嚴重的問題就是,農業沒有土地,也就沒有堅實的農業,韓國的經濟,特別是輕工業經濟是建立在一個沒有任何堅實農業基礎的國家至上的。這樣的工業,遲早要在工業原料上吃大虧。

現在,韓國的上層們終於意識道這個問題。但韓國卻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你的土地本來就很有限,沒有任何的土地旋轉戰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