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隻有一個。從技術上達成這樣的一種突破。在無法得到充足的橡膠資源的情況下,履帶成為唯一的選擇,並且拖拉機很快就進入到了趙國人的視野當中,趙國人每年都要出口大量的拖拉機,因為趙國人生產的拖拉機非常的結實,耐用。隨著各國在殖民地大規模的擴張,大量的種植園經濟建立起來,奴隸已經成為稀缺資源,價格也先對的變得高昂一些,為了節約這樣的成本,拖拉機就成為重要的首選,他可以幹的事情非常的多,而且耐用。所以,大量的拖拉機就是他們要做的事情。
在某些殖民地,拖拉機就是當地重要的運輸工具,因為他一次性運輸的人非常的多。加上殖民地道路狀況差,一些地方馬匹,牛都過不去,而拖拉機可以很輕鬆的勝任這樣的事情。在軍隊當中,拖拉機主要是用來拖拽重炮的。
火炮的口徑變得越來越大,超過一百毫米的火炮使用畜力來牽引的話,都會表現的非常的吃力。馬匹的數量也會變得非常的多,而轉移的速度也跟不上部隊的推進速度,這讓步兵處於一種十分不利的狀態當中,因為他們將會麵臨缺乏火力空檔時期,缺乏火力意味著什麼,所有人都很清楚,這就意味著,他們將不得不麵對敵人炮火的猛烈轟炸,而自己毫無還手的機會,甚至是,他們連敵人的防線都無法突破。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
而拖拉機可以滿足他們這樣的需求,大型重炮的拖拽基本上都要靠拖拉機來完成,這就是李牧為什麼要使用裝甲車的原因,因為他們有拖拉機,而不是大量的汽車來完成兵力,以及後勤上的運輸工作,這是一種創舉,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實際上,趙國人也在積極的發明,他們的一些發明家已經有了新的思路。這是類似於克裏斯蒂懸掛的想法,特別適合趙國這樣的一種狀況,安裝履帶,他就是履帶車輛,而且重量得到了嚴格的控製,他可以獲得較快的速度,而脫掉履帶之後,他依然可以進行快速的前進,他靠的是輪子。這是一種很奇怪的設計,但是考慮到沒有充足的橡膠資源,以及單純追究速度方麵的優勢的話,也就不難理解這點了。
不過這種思路是建立充足的柴油發動機基礎上進行的,齊國在這方麵提供了大量的鋁材這才有了較為可靠的發動機。如果讓他們單純的這樣做的話,是根本達不到這樣一種狀況的。
李牧想的是使用裝甲車進行反擊,因為這樣可以提供保護,同時又能進攻敵人,在必要的情況下還能移動,同時進行有效的防禦作戰。這種武器極大的模糊了進攻和防守之間的概念,他們普遍認為,裝甲車將會主宰未來的陸地戰場。步兵很容易遭受打擊,但是移動的裝甲車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實際上李牧隻是單純的從軍事上考慮這樣一件事情了。而對於政治家的趙嘉,他可不是這樣考慮這個問題的。
國防部長告訴他,位於地中海的漢尼拔的局勢正在變得惡化起來,洛馬人正在利用他們對於地形上的熟悉采取各種各樣的靈活方式打擊迦太基軍隊,盡管每天都會損失一定的兵力,這不多,但是一年之後,他們的兵力損失下降的就會非常的厲害,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希望能夠得到一種迅速解決武器的兵器,裝甲車顯然是這樣的好武器,他們可以避免他們遭受襲擊,起到防禦的作用,同時他們還可以發起進攻,從而讓他們的情況變得有利起來。這就是他們最有利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可以讓更多的問題變得有利起來。這就是他們的狀況。
趙嘉想的是如何把這些武器使用之後,轉手賣給漢尼拔,而不是從單純的軍事角度考慮問題,這個問題是李牧考慮的,而不是他,他要考慮的是賣出去,賺取一定的軍費。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觀點上的差異也正是這樣一種差異才導致他們認定的情況上的不同,這也算是一種差異的存在吧。兩者的身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