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一件事情,不過是換了一個情境,所有人就對這件事情有了完全不一樣的看法,你們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嗎?”
顏昔一句一個為什麼,就像是一遍一遍地在拷問人心。
不僅是在拷問觀看直播的網友,更是在拷問她自己的內心。
“那是因為你們都自動代入了這個情境。”
原主就是陷入了這樣的困局,最後一步一步失了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對墨承軒退讓,最後死於非命。所以顏昔要時時刻刻地以此來提醒自己。
心理學上,有一種個概念叫做情境主義。
就是說周圍的情境,對人的心理產生的影響。
其中,有一個失敗了的實驗,能夠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這個實驗的名字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
是一個名叫津巴多的教授所進行的一場拷問人性的實驗。
津巴多教授招了一些實驗參與的自願者,通過一係列的測試之後確立了實驗的參與者。
之後,他根據測驗結果,將所有的實驗參與人員分為兩隊。
一隊人扮演囚犯。
一隊人扮演獄卒。
津巴多教授將這囚犯關進囚牢中,讓獄卒監管他們。
並為他們製定下規矩,囚犯不得反抗獄卒。當囚犯做出反抗獄卒的行為時,獄卒應當對他們的冒犯實施懲罰,但是不能對他們使用暴力。
在進行實驗之前,兩隊人都是有過交往,彼此熟悉的。可是當他們參與實驗中的時候,卻帶入了整個情境,最後完全代入了自己身為“囚徒”和“獄卒”的身份。
囚徒想要反抗獄卒的壓迫,但又從心底升起了對獄卒的畏懼。
獄卒中不願意懲戒囚徒的,被整隊人排擠,並將他變成了囚徒中的一員。然後他們開始肆無忌憚地懲戒著囚徒。
即使不能使用暴力,但是他們卻有更多的羞辱方式。
將人扒光了衣服,在他們的身上撒尿,甚至侵犯他們,將他們整個頭按進廁所裏……
最後這個實驗已經完全超脫了人力可以控製的範圍。
囚徒最後逃了出來,開始瘋狂地報複反擊。
最後鬧出了人命,實驗被迫喊停。
津巴多教授被送進了監獄,所有出來的實驗者全都有了極其嚴重的心理疾病。
這個實驗後來得出了一種路西法效應,是說每個人的內心裏都有陰暗的一麵,都有可能從天使淪變為惡魔。
之所以說這個實驗,是因為同樣的,每個人內心裏都或多或少地渴求著權勢與財富。這種渴求的極端體現,難道不就是封建時期的貴族統治,皇權****嗎?
甚至在提倡民主的現代社會裏,還有封建勢力抬頭的現象。
皇權至高無上,皇帝是世間萬物的主宰。
人人都渴望成為皇上,所以觀看直播的人,很容易就代入了墨承軒皇帝的角色。並認為顏昔這樣拒絕他是不對的,是顏昔自己在作。而完全忽略了墨承軒自己所犯下的過錯。
而原主,則是身邊的人都秉承著“墨承軒是皇上,皇上之命不可違,後妃就是為了討皇上的歡心而存在的”這一信念,久而久之,她也開始動念了心裏的觀點。
慢慢認同墨承軒的觀念。再加上兩人在古代完全不平等的身份,越發地讓原主難以堅持原來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