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參加工作以後,連續幾年擔任了《公共教育學》的講授。開始的時候,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其中教材不適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要在數十本現有的《公共教育學》教材挑選出一本合用的還真不容易,無奈,我萌生了自己寫一本適應性、學術性強的教材的想法。後來進行了一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就決定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中小學教師的實際需要為準繩,著手這本書的研究與寫作。
一旦開始了,馬上覺察到自己學識的淺陋,因為我並不能在每個研究方向上都深入下去,而公共教育學的體係又是很龐雜的;再者,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適應的教材是什麼樣的?這並沒有現成的答案,須靠自己摸索。這樣邊寫邊改邊研究,斷斷續續,拖了幾年才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如果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去“編”一本教材,那很容易。但我不想那麼做,所以我認真地對待這本書的寫作。這樣做很累,可至少對得起自己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心裏坦然。我生性木訥老實,做事的原則就是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力求完美,不願取巧。這樣從事教材的研究、撰寫很難,盡管自己盡力了,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滿意之處,例如,這本教材本來是有配套的多媒體課件的,但不夠精美,出版也比較麻煩,就沒有一起出版;選編的一些案例還可以更適切,等等。這些對於我可能是永遠的缺憾了,——我不想再寫這樣的教材了,至少在一段時間內。
這本書能夠出版,要感謝周川教授、許慶豫教授、劉鋒傑教授以及安徽教育出版社萬直純老師的鼎力相助,還要感謝我的研究生劉月紅、高文麗、王力炯等幾位同學,他們幫我校對了文稿,這是單調而又煩瑣的事情。
錢鍾書曾說,一位作者宣稱把某本書獻給某某人,那是不老實的說法。這本書不足以獻給某某人,但我仍然要感謝妻子多年來對我的一貫支持。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她還要做家務、帶孩子,從不讓我因為這些事情分心。如果說我能取得一些成果,其中大部分應該歸功於她。活潑可愛的兒子是我快樂的源泉,也是我研究靈感的重要來源。我研究教育學,觀察兒子的成長過程對我的研究有很大幫助,因此,也要感謝他。
2006年底記於姑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