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1)

在高校師範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公共教育學》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對於在職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教育學也是其必然要涉足的重點領域。國內相關的教材並不少,總有數十個版本之多吧。這些教材對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於諸多原因,也存在著種種不足。目前,《公共教育學》這門課程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在課程體係中很重要,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又不被重視,學生普遍反映內容陳舊、空疏無用,《公共教育學》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公共教育學》的教材不適用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趙蒙成同誌一直在關注、研究這個問題,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本教育學教材。該書具有以下的特色:

第一,從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精選教學內容。許多《公共教育學》的教材混淆了“教育學原理”與“公共教育學”的區別,把教育學原理中的諸多內容,——例如“教育的本質”、“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係”等,移植到公共教育學之中。其實,這些知識對中小學教師來說基本無用,師範生對此也不感興趣,他們也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這本書完全以中小學教育的真實需要為標準來選擇內容,突出了實用性。

第二,努力使理論觀點與實際範例相結合。以往的教材多平鋪直敘理論觀點,缺少實例的說明和支持。該書雖以教育學的理論觀點為線索,但幾乎為每一個觀點都配上了案例,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理論觀點,並在合適的情境中正確應用。

第三,力求體現教育學研究的新成果。學生對教育學教材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容陳舊。該書努力追蹤教育學的研究前沿,體現教育學研究的新成果,並對當前教育實踐中的急迫問題做出回應。例如,對於中小學教師關心的教育科研問題,該書專列一章內容,給予了有針對性的闡述。

第四,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為指導,精心組織和呈現教學內容。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一個核心觀點是:知識是由學習者主動建構的。為了幫助學生的建構活動,該書在知識的編排和呈現方式上進行了嚐試和創新:每一個概念均給出多種定義,以利於學生比較;每一種理論觀點均搭配案例,以利於學生理解;每一章內容均附有內容摘要、思考題以及可供參閱的部分文獻資料,以利於學生自學。這樣的比較和任務要求對學生建構自己的教育學知識是大有裨益的。

第五,力求適應課程管理的需要。一般來說,《公共教育學》的教學時數為一學期18周,每周3課時,總計54課時。不少教材沒有考慮教學時間上的要求,內容繁多龐雜。本書充分考慮到教學時間的限製,在選擇內容時以“精”為原則,刪減了不少不必要的內容。

第六,保持全書寫作的指導思想與寫作風格的統一。現有的《公共教育學》教材大多是多人合作編寫的,在內容取舍、呈現方式、語言風格等方麵難免存在分歧。許多教材因而顯得不一貫,一些還略嫌粗糙。這本書是作者一人獨自完成的,不僅凝聚了作者的諸多研究成果,也體現了作者對教材編寫的見解和觀點,避免了前後不一致的弊病。

陳桂生教授指出,當前的教育學教材大多是“教程”,罕見“學程”。由於具備以上的特點,在促使教育學教材由教程向學程過渡的努力中,這本書是可貴的探索。它既可作為師範生的教材,也可在中小學教師的在職培訓中使用,或者作為廣大中小學教師自學時的讀本。希望它能得到肯定,發揮其效用。

這幾句話,算是這本書的“序”吧。

周 川

2007年元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