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老服務,就要腳踏實地——走進老年基金會閘北區分會(1 / 1)

為老服務,就要腳踏實地——走進老年基金會閘北區分會

生活谘詢

作者:立夏

住房巧改造,養老更宜居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在我們的周圍仍然有許多老人,他們有的本身經濟條件不佳,有的因疾病掏空了一輩子積蓄,有的是孤寡、獨居的困難老人,這些老人的住房大多年久失修,廚衛設施簡陋,有的困難老人甚至仍然住在根本沒有裝修的毛坯房內,生活環境十分惡劣。這些都給老人晚年生活帶來了諸多不安全的隱患。對他們而言,一輩子似乎都沒有機會來改善居住環境。正因如此,上海市政府啟動了“適老性住房改造”的實事工程,並由市老年基金會承擔部分項目,相關各區分會負責具體實施,贏得社會的廣泛認可。

別以為改造適老性住房是件很簡單的事兒。起初,誌願者上門為符合條件的老人進行宣傳時,很多都是被回絕的。他們既不相信會有這樣的好事,更不相信裝修居然還是免費的。最後還是居委幹部多次出麵才說服了老人。當老人回到自己的“新”屋時,眼中難掩的是激動的淚水。

閘北區分會將住房改造的重點對象放在低保困難老人、因病致貧等特困老人家庭。通過更換廚房老化的管道、電線,通過為衛生間安裝潔具和扶手,鋪設防滑地麵等,著重從防止煤氣泄漏、防滑、防火等方麵來進行住房的改造和更換,消除其中的安全隱患,從而提高他們日常生活起居的安全性,讓他們得以安享晚年生活。

四年來,閘北區分會累計為全區400多戶困難家庭進行了住房改造。至今未收到過一起因工程質量問題或因篩選後自己的名單不在改造計劃之列而上訪的事件。相反,老人們紛紛送錦旗,寫表揚信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這其實是與分會對各個環節的做細做實是密不可分的。從宣傳到初選,從篩選到公示,從時間進度安排到項目、資金管理,分會做到了全公開、全透明,並建立“一戶一檔”。在工程質量上,除了對工程隊伍的資質、能力進行精挑細選,對所有裝修材料定點定廠外,分會還聘請了工程監理和項目審計對每戶改造的質量和資金進行把關,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進行施工外,對老人提出的改造需求,隻要符合規定的,都盡力給予滿足。2015年,預計將有160戶困難老人家庭繼續從“適老性住房改造”項目中獲益,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困難老人家庭享受到這樣的關愛。

硬件軟件齊手抓,失能老人燃希望

“一人失能便使全家失衡”,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一旦家人因病臥床,喪失或部分喪失自理能力時,家庭原本的生活節奏都會完全被打破,從此整個家庭便不得不與醫院結緣、與醫生為伴,成為一個不小的負擔。與此同時,失能老人的孤獨無助也成了突出的社會問題。

為了更好地幫助到這些失能老人和家庭,去年,分會在大寧路街道和芷江西路街道開展了關愛失能老人的項目,使社區內失能老人及其家庭得到了直接的關愛,同時也滿足了社區居民學習相關預防知識的願望。

大寧路街道的包根妹老人因患有尿毒症,臥床已有3年,不僅不能自行小便,每周還需要到醫院進行透析。由於老人的女兒、女婿都是盲人,所以要照顧老人十分困難,飽受病痛折磨的老人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誌願者王洪娣與老人結對後,經常上門看望老人,把社區裏的新鮮事兒告訴她,鼓勵她要積極麵對疾病。當然王洪娣可不隻是來陪伴的,身為“護老助康”關愛失能老人項目的誌願者,她更是來為老人及家屬提供專業的康複知識和護理能力培訓的。

分會充分依靠各街、鎮老年協會的力量,硬件上為重度失能困難家庭施以護理用品上的援助,同時在社區配備專業的康複輔助器材,比如:製氧機、輪椅、助行器等;軟件上,社區定期為失能家庭裏的照料者開設專業知識講座和護理技能培訓,同時也為社區居民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宣傳,以此來改善社區失能老人的生活照護環境及條件,並提高社區失能老人照料者的護理能力。今年分會將再調研、擴展4個街鎮開展項目,幫助社區內的老人們更好地應對“失能”這一困局。

改變、創新促發展

近年,閘北區分會在組織機構建設上進行了相當大的擴容,特別是2010年後,分會先後聘請了3位專職人員、2位兼職人員,這樣的配置,大大提高了分會的工作能力,同時為分會能夠更好地開展各項為老服務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資金的募集上,分會也有自己創新的募捐手段:以項目引領,實施定向募集。

分會在項目實施完成後,將詳細的資金使用情況報告遞交給捐款單位,這不僅確保了項目的公開和透明,也讓捐助企業實實在在看到了資金的使用情況,而這種全透明的操作方式,又反過來促進了更多的愛心企業投入到愛心助老的社會公益事業上來,這樣的良性循環,也正是閘北區分會蓬勃發展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