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無齡感”生活
金色話題
作者:本刊編輯部
最近“無齡感”一詞很流行,我們說的“無齡感”並非盲目地不服老,而是指一種心理狀態和生活態度。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往往不為年齡所束縛,能夠在生活中始終保持活力,對事物充滿好奇並勇於嚐試,去追求活得漂亮,活得精彩,不留遺憾。
我們,永遠站在新的起跑線上
文/啟明
一個被年齡追著跑的人,會活得很累
外出乘坐飛機,如是經濟艙,想坐舒適的座位,那就選緊急出口那一排,位置與位置之間行距大,很寬鬆,哪怕是坐在裏麵,要起身上個洗手問,也特方便。
這天,我來到機場,登機前自然提出這一要求。乘務員很客氣,說:“好,我幫你辦。”但看了我的身份證後,就很認真地對我說:“不行,你已超齡了,老年人不能乘坐這一排。萬一有事,你對付不了。”
我心想,緊急出口處那扇門我怎麼會打不開呢?高爾夫一號杆開球,我能打出200多碼,你知道嗎?
任憑我怎樣解釋,都沒用,年齡擺在那裏,隻能改換位置。
回來與同事說起,她說:“你不高興,不是不讓你坐那位置,而是人家說你年紀大,老了。不過,人都這樣,我第一次聽到人家叫我奶奶,氣得我轉身就走。”
此時,我似乎感到,這個社會,隨時都在提醒你:你的年齡變老了。這天,廳局級幹部老胡對我說:還有四個多月,一百多天,我就要退休了。我問:上級找你談了?他說,不用談,到時候,管我們機構的電腦會自動顯示:某某某,到退休年齡了。
這種提醒,說錯好像也沒錯,畢竟年紀不饒人,該退則退了。但作為當事人來說,一旦全盤接受,完全按照年齡的節奏生活,年齡就會成為我們的包袱,想的,做的,就會與年輕時完全不一樣。
道理很簡單,一個被年齡追著跑的人,會活得很累。
孩子還未出生,家長就開始著急,要選最好的產院;隨著慢慢長大,不同年齡階段的壓力接踵而來,幼兒園要挑最好的,小學更是要找重點的,為的就是害怕輸在起跑線上。如到三十歲還沒結婚,一切似乎都被年齡拋棄了,成了剩女,更讓父母憂傷;一旦到三十五歲還沒有孩子,對這個家庭來說,那簡直就像是遇到了世界末日……這種生活的節奏,使不少人每到一個年紀,就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簽,來一個提醒:結婚了,就不能常出去聚會了;有了孩子,就得收拾起自己的興趣愛好;一旦進入退休年齡,整個人的心理都會彌散著一種暮氣:反正這麼個歲數了,還用得著打扮嗎?
於是,“人未老,形先衰”的樣子就出現了。一旦從形體上先自行放棄,“衣垮身懈”就接踵而來,精神世界也就隨之由激進走向保守,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會全部泯滅,乃至會發出悲哀的感歎,甚至苦苦地去咀嚼“人生苦短”這四個字了。
於是乎,什麼都不想做了,剩下的日子全都用來琢磨養生之道,微信的內容、聚會的話題,說的都是這一個主題。連電視台的年輕人都琢磨出一個提高收視率的絕招:得老人者得天下,隻要播放針對老年人的養生節目,收視率肯定能提高。其實,他們不了解,很多老年人天天看養生節目,麵對超常的信息,已經變得麻木了,甚至不知怎麼活了。他們把看電視當作是一種消遣,一邊看,一邊睡,看看睡睡,以此打發大好時光。
這種惡性循壞,會使人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其結果,就會不斷提醒自己:再過些日子,又老了一歲。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這種氛圍似乎變得越來越濃烈。
人,難道就這樣老去嗎?
最近,朋友要移民歐洲一個國家。憑感覺,她在國內住得不錯,市區有房,郊區有別墅;她和老公都剛退休,經濟上也挺寬裕的。我真不知這麼大年紀移民圖的是什麼?有機會談起這事情,我沒想到,她竟然說出這樣一番話:“我們沒子女,移民顯然不是為下一代著想;我們也不會到國外創業打拚,我們的經濟能力足夠給我們養老;我們移民,是想過一種不受年齡約束的養老生活。歐洲人早就進入老年社會,為什麼那裏的老人顯得那樣有生氣?當我們在微信朋友圈裏談論養生問題時,你知道歐洲朋友們在談論什麼嗎?他們在談論著‘祖母級婦女摩托車賽’;嬉笑著盛裝出席狂歡節的老年夫妻正在彼此親吻;讚歎著七旬老人正在享受歐冠賽事的火熱激情……人不怕年紀變老,就怕意誌變衰,身體可以老去,但心態不能輕易變老。我們把國內的房產變賣了,就想過上這種無齡感的老年生活。”誠然,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這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做出這樣的決定,自然令我敬佩。但我在想,對更多上了年紀的中國人來說,並不具備走這條路的經濟條件和語言條件。現在流行“無齡感”的老年生活,這種生活模式,並不是隻有在歐美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和誕生。發展中的中國老年事業,由於進程太快,不但使得物質準備不足,精神準備更缺乏。然而,一旦意識到這一問題,不要說趕上世界的步伐,甚至來個後發製人,超越先進,也完全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