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當下

曉風

“當下”這個詞,不知可不可以被視為世間為最美麗的字眼?

她年輕,美麗、被愛,然而,她死了。

她不甘心,這一點,天使也看得出來。於是,天使特別恩準她遁回人世,她並且可以在一生近萬個日子裏任挑一天,去回味一下。

她挑了十二歲生日的那一天。

十二歲,艱難的步履還沒有開始,複雜的人生算式才初透玄機,應該是個值得重溫的黃金時段。

然而,她失望了。十二歲生日的那天清晨,母親仍然忙得像一隻團團轉的母雞,沒有人有閑暇可以多看她半眼,穿越時光回奔而來的女孩,驚愕萬分的看著家人,不禁哀歎:

這些人活得如此匆忙,如此漫不經心,仿佛他們能活一百萬年似的。他們糟蹋了每一個“當下”。

以上是美國劇作家懷爾德的作品《小鎮》裏的一段。

是啊,如果我們可以活一千年,我們大可以像一株山巔的紅檜,掃雲拭霧,臥月眠霜。

如果我們可以活一萬年,那麼我們亦得效悠悠盤石,冷眼看哈雷彗星以七十六年為一周期,旋生旋滅。並且翻覽秦時明月、漢代邊關,如翻閱手邊的零散手劄。

如果可以活十萬年呢?那麼就做冷冷的玄武岩岩岬吧,縱容潮汐的乍起乍落,浪花的忽開忽謝,岩岬隻一逕兀然枯立。

果真可以活一百萬年,你盡管學大漠砂礫,任日升月沉,你隻管寂然靜間。

然而,我們隻擁有百年光陰。其短促倏忽——照聖經形容——隻如一聲喟然歎息。

即使百年,元代曲家也曾給它作過一番質量分析,那首曲子翻成白話便如下文:

號稱人生百歲,其實能活到七十也就算古稀了,其餘三十年是個虛數啦。

更何況這其間有十歲是童年,糊裏糊塗,不能算數。

後十載呢?又不免老年癡呆,

嚴格說來,中間五十年才是真正的實數;

而這五十年,又被黑夜占掉了一半;

剩下的二十五年,有時刮風,有時下雨,種種不如意;

至於好時光,則飛逝如奔兔,如迅鳥,轉眼成空。

仔細想想,都不如抓住此刻,快快活活過日子劃得來。

元曲的話說得真是白,真是直,真是痛快淋漓。

萬古乾坤,百年身世。且不問美人如何一笑傾國,也不問將軍如何引箭穿石。帝王將相雖然各自有他們精彩的腳本,犀利的台詞,我們卻隻能站在此時此刻的舞台上,在燈光所打出的表演區裏,移動我們的台步,演好我們的角色,扣緊劇情,一分不差。人生是現場演出的舞台劇,容不得NG再來一次,你必須當下演好。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毀有時

……

哭有時,笑有時

哀慟有時,歡躍有時

拋有時,聚有時

尋獲有時,散落有時

得有時,舍有時

……

愛有時,恨有時

戰有時,和有時

以上的詩,是號稱“智慧國王”所羅門的歌。那歌的結論,其實也隻在說明,人在周圍種種事件中行過,在每一記“當下”中完成其生平曆練。

“當下”(Real moment),應該有理由被視為人間最美麗的字眼。

有沒有人為“當下”這個念頭寫一本書呢?有的(好在有!),美國的心理學家芭芭拉·狄·安吉麗思寫了。書在一九九四年底出版,在紐約時報的排行榜上,連續上榜二十多周。

書雖在美國出版,但對台灣讀者而言,卻了無隔閡。其中所提列的惶惑的人群,焦慮枯竭的心靈,汲汲自危的意識,冷淡疏離的人際關係,那一樣不是今日台灣的寫照?也因此,作者所提出的自我的重生,圓融互動的善意,以恬淡返璞為手段而達成的寧靜致遠,用活潑創意的“行善遊擊戰”而激出的愉悅效應……,在在也都可作台灣社會的針砭。

附帶一提的是,此書譯筆細致醇雅,可堪細賞。

有機會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樂為之書序如上。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陽明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