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發散吸引力讓孩子更“親你”(1 / 3)

對親子的吸引力是以充分尊重孩子為前提的,隻有尊重他們,才能使孩子對你的“親子”產生愉快、自信、向上的情緒,而在這種情緒之下的孩子便是教育的最佳狀態,在教育上,千萬不要再沿用“棍棒下麵出孝子”的舊觀念了。對於每顆幼小的心靈,微妙的體貼、多多的稱讚、耐心的傾聽與關注……每個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下麵的六個“親子”作為,請你對照自己,如果哪一項沒有做到,一定要不上這一課。

1 孩子也有自尊心

孩子雖小,但在人格上始終是和自己平等的主體。孩子生來就有得到尊重的權利。請你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你的孩子。若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孩子的心靈就受到了打擊和摧殘,自卑感很容易滋生,性格也會變得古怪任性,難以教育。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它是一種要求得到別人尊重的情感。卡耐基先生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尊重。孩子雖小,但也有較強的自尊心。不要認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們。相比較成人來說,孩子的心理更為脆弱,且極易受到損傷,非常需要家長的保護和尊重。成人尊重他們,就使其產生愉快、自信、向上的情緒,這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佳狀態。相反,若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孩子的心靈就受到了打擊和摧殘,自卑感很容易滋生,性格也會變得古怪任性,難以教育。

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下午,一個不足十歲的小學生放學後獨自到一片樹林裏玩耍。因為玩的很開心,孩子沒有注意到時間。慢慢的,天黑了,這個孩子還沒有走出樹林。他很害怕,擔心樹林裏會有狼、老虎之類的野獸,就爬到一棵大樹上躲了起來。父親見孩子很晚還沒有回家,就沿著孩子放學回家的路去尋找。後來在這片樹林裏,父親借著天空微弱的夜色,隱約看見兒子正躲在一棵大樹的樹杈上。父親沒有馬上喊兒子下來,而是假裝沒有看見,並跑到離兒子藏身的大樹不遠處溜達,還吹起了孩子熟悉的口哨。兒子聽到父親的口哨聲好像遇到了救星,馬上從大樹上下來,吃驚地問:“爸爸,你怎麼知道我在這片樹林裏呢?”爸爸是這樣回答的:“我是出來散步的啊,沒想到會在這裏碰到你。”父子二人高興地回家了。父親沒有責備孩子,而且十分巧妙地保住了孩子的自尊心。據說後來這個孩子長大後考入了軍官學校,畢業後成了一名作戰勇敢的將領。

現實生活中,能像這位父親那麼注意保護孩子自尊的父母實在是很少,而不尊重孩子、不注意維護孩子自尊心的事卻是司空見慣。孩子把東西灑落或者打碎,就會說你怎麼這麼笨;孩子考試沒考好,也說孩子沒用;在公共場合孩子表現不好,也指責孩子給自己丟臉。久而久之,完全可以好好塑造的孩子,卻在家長的指責和埋怨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以致內向懦弱,甚至性格扭曲。

想要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就要糾正自己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容易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其實這樣的行為有很多,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是不可取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眾批評孩子。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在眾人麵前屢屢“造次”,顯得沒有“家教”,家長就感覺很傷自尊,經常會大聲嗬斥孩子。傳統上我們覺得這是合理並正常的行為。殊不知,這一舉動對孩子會造成很大傷害,孩子和大人一樣,也需要在眾人麵前維護好自己的形象,也有自己小小的自尊。父母可以試著用眼神、手勢等進行暗示;也可以冷處理,選擇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等事情過後再找孩子談;還可以把他帶到避開人的地方問明原因再進行教育。

拿別人的優點和孩子的缺點相比較。這也是發生在家長身上很經常地情況。“你看人家XX,身上多幹淨,你再看看你,髒兮兮的。”“隔壁的xx每次考試都得第一,你什麼時候能像人家一樣,給媽媽爭爭氣。”也許有人會質疑,和優秀的孩子比較不是會更加激起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嗎?其實不然。孩子從小就有比較的心理。這樣做不但無法達到讓孩子向優秀者學習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留下“我不如他”的自卑陰影。對攻擊性較強、逆反心理強烈的孩子,這樣做可能會激起其反抗的行為;對性格溫和的孩子來說,則會在心中留下陰影,孩子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家長如果想很好地激勵孩子,可以拿孩子跟他自己比較,跟他自己的以前比較。“不錯,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今天吃飯很快啊,吃的還很幹淨,真不錯!”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也就更加有自信,並越來越注意自己做的事情。

包辦孩子的一切。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僅悉心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和學習,而且為了孩子的將來,還安排了許多課外培訓班,英語、舞蹈、繪畫、音樂……。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卻從不問孩子的需要,孩子是否對此感興趣,完全專製地決定了這一切。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家長應谘詢孩子的意見,根據孩子的喜好做出決定。

粗暴對待孩子。典型的表現就是高聲訓斥或者責罵、威脅,而且言詞激烈。你可以檢查下自己家裏是否也充斥著這樣的情況。“閉嘴!大人說話你插什麼嘴!一邊玩去!”“再不聽話就把你賣了!”“小心我揍你!”……試想有哪個成年人能忍受別人這樣粗暴的對待。然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將這無禮與傲慢加在孩子身上,並視之為理所當然。在這些場景下的孩子,一方麵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一方麵模仿父母的這種行為,慢慢變得張狂自負,其實內心對自己並不認可。

家長犯錯不是錯。通常我們會要求孩子要勇於承認錯誤,但當自己在孩子麵前做錯事的時候往往選擇自己原諒自己或者直接忽視掉所犯的錯誤,卻沒有發現孩子正在看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並模仿父母的行為,學會為自己開脫。所以當大人做錯事時要向孩子道歉,這才是真正的尊重,而且在孩子心中也樹立了榜樣。

所以,家長要時刻銘記:孩子雖小,但在人格上始終是和自己平等的主體。孩子生來就有得到尊重的權利。請你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你的孩子。

2 稱讚孩子最微小的進步

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得到讚美。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與自己身體的接觸會使他們產生一種安全感,並從中可以體會到和父母心氣相通的感覺。所以,在言語獎勵的同時,若能再佐以動作,則更容易使孩子感動。

在卡耐基先生看來,讚美不僅是待人的成功秘訣,而且可以激發每個人的才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忽略、羞於甚至不屑於讚美別人,在家庭中也一樣。很多父母總是很容易發現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孩子的閃光點。殊不知,讚美其實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

作家達爾科夫小的時候極為害羞、膽怯,對什麼事都缺乏自信。一天,他的老師布置學生寫作文。今天他已經無法回憶出那篇作文自己都寫的什麼,有什麼獨到之處,也忘記了老師給的評分到底是多少,但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老師在文章的末尾寫了四個字:“寫得不錯”。這四個字竟改變了他的人生,並使他永生難忘。在此之前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將來會幹什麼,但正是這四個字的激勵,他回家立馬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後來在中學空閑的時間,他寫了許多短篇小說,老師不斷鼓勵他,慢慢地,他的信心增加了,視野擴大了,最終成為了一名作家。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得到讚美。作為成長中的個體,孩子身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良習慣和缺點,然而對於這些問題,很多父母往往會采用批評的方法,結果情況越來越糟,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反抗父母。但如果適時地采取讚美的方法,讓他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成長,則會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

讚美是一門藝術,不是簡單的事情。很多時候,當孩子做出令父母滿意的舉止或成績時,父母一般會用頷首、微笑或者很簡單的幾句話的稱讚,就算作是對孩子進行了表揚。其實讚美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那麼又該如何正確地讚美孩子呢?

首先應該端正讚美的態度,讚美是對人的行為的積極評價,要摒棄那些泛泛的表揚和隨意的物質獎勵。因為這些不隻起不到激勵孩子的作用,時間久了孩子慢慢會對這類讚美和獎勵變得麻木。所以,父母對孩子進行表揚時,必須要有發自內心的誠懇的態度,積極關心、努力挖掘孩子身上每一點微小的進步。

稱讚必須是具體的,不能總是泛泛地說“孩子,你好棒!”這些沒有真正讚美成分的話語。可以不斷地尋找突破口,對孩子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及時的給予稱讚,讓孩子知道他為什麼會受到表揚,自己的哪種做法是被稱讚的。比如孩子今天會自己整理床鋪了,或者衣著整理得比較好,飯吃得迅速且幹淨,都要立即表揚肯定進步,還要具體描述自己欣賞孩子的哪種行為,這比簡單的說“太棒了!”“太好了!”所產生的效果要好的多。孩子也會感到父母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他,以後也會盡量表現得更出色以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讚美。

動作的輔助作用。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與自己身體的接觸會使他們產生一種安全感,並從中可以體會到和父母心氣相通的感覺。所以,在言語獎勵的同時,若能再佐以動作,則更容易使孩子感動。比如,孩子走在馬路上,突然彎腰撿起一個空礦泉水瓶,丟進垃圾筒,媽媽或爸爸在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孩子舉動讚賞的同時,還可以用一些看起來不經心的動作,如摸摸頭、拍肩膀來作為讚賞的輔助手段。獎勵的言語和動作無論多麼簡短,孩子們都將感受到無比的快樂。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種鼓勵,父母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分寸,切不可把話說得過於情感化,或者動作過於誇張。其實隻要有誠意,孩子就能感受得到。這種讚賞的方式還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層次進行調整。比如對年齡很小的孩子,在口頭表揚的同時給他一個吻,一個擁抱或者其他的身體接觸,效果將更好。而大一點的孩子,表揚的方式可以含蓄一些,如可以心領神會地向他眨眼睛,或者豎起大拇指誇讚他做得不錯。

表揚要及時。如何讓讚美發揮最大的效用?美國哲學博士湯伯森認為,應該在最令人滿意的結果出現後的短暫時間內給予獎勵或表揚,如果時間拖得太久,表揚的作用也會隨之淡化、減弱或消失。再加上孩子還不夠成熟,沒有足夠的精神持久力,時間對他們來說總是過得太慢,他們沒有那麼大的耐心去等待。如家長向孩子許諾“如果你……到暑假時爸爸就會……”,類似這樣的許願讓他們覺得目標遙不可及,也就沒有心思為它而努力了。因此,對孩子令人滿意的行為,一定要及時做出反應。例如孩子第一次自己係鞋帶,父母就應該馬上表示讚許:“你做得真好!希望你明天一樣可以自己係好。”

物質獎勵的合理使用。獎勵是一種表揚形式,對於調動人的積極性,有一定的作用。獎勵包括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教育孩子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兩種獎勵要結合使用。但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隻重視物質獎勵,單純以物質獎勵來刺激孩子的學習,而對精神獎勵卻極為忽視。長期的使用物質獎勵,容易使孩子產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萬一父母失信,又成為孩子推卸責任的借口。西方心理學家十分看重精神補償的作用。孩子與大人一樣,都在不斷尋求著社會的承認和自尊心的滿足。相比較來說,很多情況下孩子寧可得到一句發自內心的讚揚,而不願意要幾張鈔票。

對於身心正一步一步提高的孩子來說,每一步成長都應該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讚揚。讚揚對於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已為父母所認知。所以請努力發現並肯定孩子的每一個點滴進步!

3 低下身來“傾傾聽”

從生活中的小細節你會發現,當你和孩子交談時,你可以隻說隻言片語,但隻要你表現出了足夠的興趣,顯示出你在認真聽他講話,並及時地對他的問話進行回答,那麼你會發現信心正慢慢浮現在孩子臉上,孩子開始侃侃而談。

卡耐基認為:專注的傾聽,是對別人最高的讚賞。而在家庭生活中同樣也是如此。聰明的父母與其選擇做一個高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聽者。從生活中的小細節你會發現,當你和孩子交談時,你可以隻說隻言片語,但隻要你表現出了足夠的興趣,顯示出你在認真聽他講話,並及時地對他的問話進行回答,那麼你會發現信心正慢慢浮現在孩子臉上,孩子開始侃侃而談。但如果你沉著臉,總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會令孩子十分失望。次數多了,孩子開始變得不愛說話,並懷疑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失去應有的信心。

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做到傾聽孩子的父母是少之又少。很多家長在孩子麵前是滔滔不絕,規定孩子要做這做那,隻想讓孩子做個聽話的寶貝,但從未想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認真聽孩子講話。或者雖然做出了聽的姿態,但實際上根本沒有用心。因為我們從心裏覺得自己是“大人”,孩子始終是“孩子”,表麵上我們處處為孩子著想,但實際上往往我們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從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媽媽後來進了一個自己小時候就心存夢想的單位,所以很珍惜工作的機會。為了能夠全身心的工作,還把不到兩歲的兒子送進幼兒園全托,每周隻接回家一次。每次孩子從幼兒園回來,總是說:“媽媽,咱們說說話。”有一次,竟然哭著向我請求:“媽媽,我想轉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兒園?”因為和丈夫會經常出差,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媽媽拒絕了孩子的請求。